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79名议员无视中国积极信号参拜靖国神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14:42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不顾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日本执政党以及在野党的79名国会议员,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朗器重的自民党二号人物武部勤,在10月19日早晨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此前一天,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阐述了对日方针政策的原则立场,其中特别指出靖国神社关系到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日本领导人不应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79名议员对甲级战犯顶礼膜拜

  这79名议员中不乏日本政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前首相、最大在野党民主党最高顾问羽田孜。他们是一个所谓超党派的“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的成员。除了这些议员外,另外81名议员的代表也一起参拜了靖国神社。不过,现任内阁中没有任何一个成员本人亲自前往参拜。

  据法新社和日本共同社报道,在参拜结束后,武部勤对记者说:“我有空时经常参拜靖国神社,这是一种出于自然的情感。”就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导致了日中两国首脑互访停止一事,武部勤指出:“造成障碍的情况存在于日本同任何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中,必须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以寻求对方的理解。”

  19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日本政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表示,日本政府应该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应该从中日关系的大局考虑,不要再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影响中日关系继续发展的基础。

  ·小泉顽固表示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自从2001年4月担任政府领导人之后已经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害的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强烈不满。但是,小泉在18日再次表示,他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在出席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时,小泉就参拜靖国神社一事辩解说:“我知道,对于中国而言,(参拜活动)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但是,向战死者致敬没有什么不正确的。”共同社还报道说,小泉在发言中表示出强烈的不快,坚持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不过,小泉同时也表示,“今后有必要继续维持并发展日中间的友好关系”。此外,针对是否设立不带宗教色彩的阵亡者追悼设施的问题,小泉认为即便设立了追悼设施,也无法取代靖国神社。

  ·王毅:参拜靖国神社是严肃的外交问题

  王毅10月18日在回答记者关于靖国神社问题的时候强调指出,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是能否正确对待那段历史,关键是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他们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指挥者,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当年也深受其害。甲级战犯中绝大多数与侵华战争有关,其中许多人曾在侵华军队中位居要职,对中国人民犯下严重罪行。对这些人顶礼膜拜,势必直接伤害战争受害国尤其是受军国主义祸害最重的中国人民的感情,动摇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当然难以接受。

  此外,王毅还说,我们了解日本的文化和生死观,但这一问题已超出日本的内政,也不纯粹是所谓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是非曲直和国际正义的严肃的外交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考虑日本的国情,更要考虑在战争中遭受重大灾难的中国人民的感情,应当根据中日联合声明和国际共识加以对待和处理。希望日本人民能够理解中方的立场。希望日本领导人改弦更张,从两国关系大局和两国长远利益出发,不要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王毅大使针对目前有“政冷经热”之称的日中关系表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是最大的障碍。

  ·专家分析:中日关系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在接受中国日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小泉有关“参拜”的言论以及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表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正在一错再错。他说,王毅大使的讲话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和改善中日政治关系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指出了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具体途径,但日本政界却没有做出积极反应,一再作出损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举动,为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设置了障碍,这再次说明目前阻碍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的责任在于日方。

  金熙德分析认为,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障碍之一就是历史问题,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其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使“历史问题”不断造成“现实冲击”,这包括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日本政府领导人一再“失言”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此外,金熙德指出,从日本目前政党格局来看,主张正确认识历史的声音减弱,一些新生代政治家的历史认识模糊,保守势力膨胀、政界总体保守化。从日本民间团体和和平力量现状来看,他们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难以抵制保守派势力在历史问题上不断倒退。

  在谈及中日关系走向时,金熙德表示,中日关系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解决起来仍有较大困难,但也不应对前景一味悲观,而是应在不断增强自身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贸交流和民间团体活动,与日本友好人士一道在新的层次上“以民促官”,促使日本国内形成自我反省历史的政治、经济、社会机制。

  (孙玉庆)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