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罗奇评中印经济发展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14:23 新华网

  参考消息特刊:未来二十年印度不可能超过中国——专访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 (记者 薛彦平)

  摩根士丹利最近发表了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美国经济学界对中国和印度的不同发展模式也议论颇多,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和印度正在进行一场经济竞赛,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斯
蒂芬·罗奇博士是摩根士丹利全球经济分析首席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有很深的研究。记者请他就最近国内外十分关注的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谈一些个人看法。

  发展模式各有优势

  《参考消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其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是什么?

  罗奇: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印度的发展模式则缺少上述内容。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但是,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战略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与中国不同,印度的优势在于它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知识和英语语言环境。印度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而中国只有不到35%。制造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如同服务业务对印度的重要性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动员资源———将国内储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相比之下,印度多年以来一直受到行政干预———政府不断地“妨碍”重要的发展方向。印度的优势在于它有一个制度环境,这个环境使它拥有至少15个世界级的公司、一个效率很高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

  人均收入相差一倍 《参考消息》:应当如何评价中印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两国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罗奇: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的成就比印度大得多。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比印度高一倍————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在25年前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无几。在2001—2003年期间,中国占世界GDP总增长的25%(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力平价计算),这相当于印度在同一时期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的3至5倍。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7%的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

  中国的进口激增已成为世界许多主要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去年,日本全部出口增长的43%来自中国,在韩国,这个比重是45%,台湾地区为68%,马来西亚为27%,美国为21%,德国为28%。中国在全球商品需求中的比重也在增长。印度作为信息技术外包方,在高收入国家成本控制中的贡献十分重要。

  《参考消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在哪里?你认为,印度会在短期内赶上或超过中国吗?

  罗奇: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在未来5—10年内,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以6%—8%的速度增长。我个人认为,印度的增长潜力稍微低一些,在5%—7%之间。要想达到中国那样的增长水平,印度需要改善自己的基础设施。同时,中国也应当拓宽服务领域以便缓解日益增加的失业压力,否则,失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我认为在未来20年内印度赶上或超过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在这方面中国大大领先印度,印度缺少使它迅速赶上中国的国内储蓄、境外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条件。如果不发生意外冲击,中国对印度的领先地位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下去。

  能源成为制约因素 《参考消息》:能源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吗?除能源问题外,还有哪些因素制约两国的经济发展?

  罗奇: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原油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消费的原油是发达国家2.3倍,印度是发达国家的2.9倍。因此,油价上涨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不过,就中国和印度来说,能源产品的价格牢牢控制在政府手里。此外,制约两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缺乏其他自然资源、管理人才匮乏、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压力。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