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投资者买基金还是买保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04:57 人民网-江南时报

  保监会、证监会日前联合发布了《保险资金入市暂行办法》,标志着国内保险资产的5%,即将近600亿元人民币的保险资金已被允许直接进入股市。从简单的逻辑上看,这是给保险公司增加了一条投资赚钱的渠道,尽管这同时也带来了资金运作的风险。以长期投资的眼光看,我国经济走势一直保持着7%至8%的稳定增速,显然,这让人对保险公司大笔资金运作的长期投资回报前景相当乐观。仅仅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普通投资者投资保险,主要是投资投资型保险的预期收益可能要比以前好。

  我们注意到,在被获准直接入市之前,保险资金已经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型基金来间接进入股市。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在600亿元保险资金被获准直接进入股市后,基金的收益会不会受到影响。显然,在保险公司预期收益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基金预期收益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可能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产生影响。于是,无数被“600亿元保险资金入市”牵动神经的投资者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疑问,今后是买基金还是买投资保险?

  过去:

  基金VS投资型保险

  基金:基金也是近两年才大大咧咧走到投资前台与个人投资者照面的。但这两年基金业起伏跌宕让投资者尝尽了酸甜。已有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基金业71只基金中除两只基金净值高于面值以外,其余全面亏损,亏损额高达100亿元。2003年,基金业绩开始飘红。

  今年,在前期牛市预期的背景下,基金市场空前繁荣。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截至2004年8月末,我国获准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有40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2家,共管理146只基金,基金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股市流通市值的25%左右。但受股市调整的影响,基金又遭挫折,最明显的就是今年新发行的基金,其净值一直在面值以下。由于“生不逢时”,今年8月之前成立的新基金全线跌破面值,尤其是在上证综指处于高点时候3、4月份成立的11只基金净值全部停留在面值以下。这相比某些基金宣传中所说的10%以上收益率,让许多投资者大失所望。

  不过好在9月中上证综指短短4天内暴涨150多点,让不少基金翻了身。据统计,大约有34只股票方向的新基金9月18日公布的净值显示,已经有19只达到了面值以上。但总体形势仍然不能让人乐观。目前,12只在国庆节黄金周前后完成建仓的基金中,仅仅只有2只基金的净值重新回到了面值之上。那些尚未将仓位增加到契约规定底线以上的新基金,能否在仓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净值的提升,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投资型保险:投资型保险受世界保险市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投资连结类、分红类两个主要类别的投资型险种,为投资者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据悉,此类险种的保费收入一度占到整个寿险市场的将近一半份额。

  但随后投连险、分红险的风险便显露出来,为了兑现收益承诺,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寅吃卯粮”。而同时,当初部分保险代理人夸大收益的误导引起的纠纷也开始发生。其实,早在2002年10月,保监会就发布了公告提醒投资者,投连、分红等寿险新产品并不是只赚不亏,要求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部分保险公司一度暂停风险较高的投资连结险。尽管分红险产品一直在做,但保险公司也相应加大了风险提示,部分银行代销的分红险开始暂停。

  沉寂一年多之后,投连险又有了回暖迹象。去年7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重新点燃了中外寿险公司“投连险”热情。当月底,一向认为市场不成熟而在第一轮投连险热潮中置身事外的友邦保险公司在广州宣布推出它的第一款投资型保险;10月,中国第一家推出投连险的合资公司信诚人寿也在广州推出它的第二版投连险种,并将之推广到新成立的北京分公司。

  进入2004年,投连险更有“遍地开花”之势。1月8日,由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出任外方股东的合资保险公司瑞泰人寿在京开业,其首只也是报批的唯一一只产品便是投连险种。2月1日,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投资型家财险,首日销售就超过10.6亿元,而平安、新华两家公司据称也正在调整其投连险产品,择日推出。

  今后:

  基金VS投资型保险

  基金:今年6月1日起,《证券投资基金法》开始实施,取消20%国债投资的限制。为了争取更大的盈利,不少基金纷纷突破以往80%持股的最上限比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

  对于此次保险资金被获准直接进入股市,多数基金公司表现比较乐观。根据《办法》规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获批比例为总资产的5%,而《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额度为公司资金总量的15%,这样保险公司入市的资金比例将会达到20%。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比例限定为5%不算大,应该不会影响其投资于债券和基金的业务。而且,在入市初期,保险资金进入市场的总量是有限的,尽管直接入市成本比投资基金要低,但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始终是投资时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点,大多数保险公司对股票的风险管理还没有直接经验,管理模型还没有建立,因此,大手笔地将基金投资转为股票投资是不可能的。相反,保险资金在直接入市的途径上,既可以通过自己直接运作,也可以通过委托基金公司以特定客户账户进行专户理财,这对基金公司开展特客理财新业务将有很大帮助。这意味着,未来基金公司能够通过特定客户理财业务分享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大餐,可能给基金公司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其投资收益也会增加。

  投资型保险:保险资金入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应该是个长期利好,因为可以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可能因此而增加,对公司业务发展大有好处。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些都是在长期的条件下推断的,在短期内由于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很难讲保险资金入市是好是坏。

  在上述良性循环过程中,投资型保险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由于投连险账户的资金可以100%地投入股市运作,分红险账户的资金也有80%可以进股市,这些险种账户资金的多少,将直接决定保险公司能不能用足“5%资产”这个上限,其投资收益将直接影响入市保险资金收益率。

  有关人士因此预计,今后保险公司可能会加大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并极力解决目前投资型保险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友邦保险公司的一位资深顾问曾公开指出,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为诚信问题,缺乏信息披露制度,还有投资市场信息的正确性,包括监管体系要尽快成熟、引导公众正确的投资型保险的消费理念,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和高水平的销售队伍等等。

  专家看法:

  尽管都有投资的功能,而且相互之间还有一定联系,但是业内专家认为,基金和保险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目前投资型保险主要有两种,即分红型和投连型。分红型保险的收益,由固定利率和分红利率构成。分红部分收益的高低,由该分红险资金的运用情况决定。与分红保险不同,投资连结型保险可以不受投资基金的比例限制。自然,也会与基金的业绩息息相关。然而基金业资深人士指出,无论是基金还是投连产品,都属于长期型的投资品种,讲求长期回报,而非股票市场上的短线投资,不能因为一时的亏损就全面否定它。而从长期投资来看,中国经济走势一直保持着7%至8%的稳定增速,基金和投连的长期投资回报前景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究竟是买保险还是买基金,昨天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窦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他个人的观点,他觉得首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财品种选择性大了。如果老百姓仅仅用这部分钱作投资的话,窦总建议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或者基金,但基金投资是追求资本的长期稳定的增值,老百姓在购买基金时要看基金公司的整体作战能力,品牌效应还是首位,而对于一部分既想保本又希望能赚钱的老百姓来说,保本基金是最适合投资的。目前正在市面上热销的银保基金———嘉实浦安保本基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窦总介绍,该基金的投资策略很稳健,它们仅把预期的利息收益买股票,其余的买债券而且买入持有到期,这样除了可以保证本金安全外,老百姓还可以获得股票市场上的更高的收益,当然这部分高收益就要看基金经理人及基金公司的运作能力了。而老百姓买保险还是以保障为主。窦总表示,论投资能力,相比之下基金公司会胜保险公司一筹,而且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用要比保险公司的低些,因为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与基金公司不一样,如他们的投连险年费约为3%,这其中包括佣金及销售费用,而基金公司的基金年管理费为1%。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投资途径有很多,如房地产、实体投资、外汇等等,老百姓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需求保障的,应首选保费低、保障全面的传统型寿险;而稍有承受力,想获得一定投资回报的消费者,可选择有保底利率但获利不会太高的保本基金或者分红保险;至于敢于承受高风险、期望高回报的人,则可以直接进入股票市场或者买偏股型的基金,也可以选择与资本市场关系较密切的投资连结保险。当然后者的高收益是建立在投资机构的投资实力上,以后哪家机构把资金运作得可让百姓获取更高的收益,他们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本报记者 樊莉辉

  《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28日 第二十二版)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