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王室:最坚强的家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15:53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冯静 哈利王子的成功转型,像是为英国王室注入了一针镇静剂。因为对这个家族的成员来说,他们永远都不仅仅代表自己 。 在中国人民大学英国政党问题研究专家陈叔平看来,英王室这次公关计划的成功实
事实上,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开始,温莎王室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英帝国渐趋衰落 带来的现实和心理困境,一直是这个家族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客观上这也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懂得怎样更好地维护 家族的形象。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活得像他们这样小心翼翼。 乔治六世:战争中的精神领袖 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成为英国的敌国,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王室姓氏按规定改为 女王丈夫所属德国王室的姓氏)已经不再适合于英国王室。1917年7月17日,乔治五世宣布王室改姓温莎,温莎王室从 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乔治五世1936年去世后,本应继位的长子爱德华八世突然退位,他的弟弟艾伯特、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被推到 前台。爱德华八世的非正常退位,破坏了王室在战争期间赢得的良好声誉。而3年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作为道德 和精神象征的王室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1940年,伦敦遭到空袭,白金汉宫也未能幸免。但乔治六世和王后拒绝离开伦敦,他们继续住在被炸坏的白金汉 宫内,还不时到被轰炸地区访问,慰问当地群众,到战争前线视察,并发表了多次广播演说。 这些举动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国王和王后的威望也在这场战争中达到顶峰,成为英国当时的精神领袖。 "王室不仅仅是被人们所接纳,而且被一种势不可挡的爱戴包围。那些不相信王室权力是上帝赋予的人,也承认王冠 是大不列颠生活和社会的象征。"英国作家威廉·肖克罗斯在一本关于王室的书中这样评价道。 伊丽莎白:用微笑和勤政赢得尊重 1952年,乔治六世突然去世,让26岁的伊丽莎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戴上了王冠。 战后的英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食品和日用品都要限量供应,女王的加冕仪式也被推迟到第二年举行。用丘吉 尔的话说,当时的英国"连一个工作日都耽误不起"。各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 卡相继实现自治,印度更于1950年建立了共和国,大不列颠的殖民王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登基后的伊丽莎白,提出了"回归传统价值观"的主张,"忠诚和奉献"成为当时整个英国的价值观。这种今天看来 十分过时的观念,在当时迫切需要信仰的英国起到了团结和稳定民心的作用。 为了应对所属国要求独立和自治的呼声,"英联邦"的概念被提出来,这就既保证了英国的原殖民地成为独立自治的 国家,同时又通过女王将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经过伊丽莎白女王的努力,1952年只有8个成员国参加的英联邦国家会议,到2002年已经迎来了54个成员 国的代表。作为英联邦的元首,女王在享有最高的威望,备受尊重和爱戴,起着英国首相无法替代的作用。 女王脸上永远挂着微笑。她知道,微笑对她来说甚至是一种责任。"我绝对不能被人指责,这有损于王室的特权。" 伊丽莎白在日记中写道。 对传媒爱恨交织 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的参与对王室形象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伊丽莎白女王加冕后的前几年,王室家庭的年轻成员在免遭媒体骚扰方面受到了严密保护。直到1968年,王室的 新闻秘书黑赛尔廷上任后这种情况才渐渐改变,他甚至直接促成了第一部纪录王室成员生活的纪录片《王室家庭》的拍摄。《 王室家庭》后来相继在BBC电视台和英国电视一台播出,68%的英国人看过这部纪录片。 "旧的王室形象正被一个崭新的形象代替。"剧评家米尔顿·舒曼认为,"这种新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更朴实,更勤奋 也更放松。" 但这部影片也开了媒体关注王室的先例,此后王室成员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各种绯闻的漩涡当中。王室作为英联邦模范 家庭形象的偶像作用也受到严重威胁,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纠缠不清的婚姻以及后者的去世,都给王室带来了极大的阴影 。 王室虽然一方面为各路媒体的追逐和偷窥而烦恼不堪,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彻底从媒体视线中走开。 "王室与大众之间是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志瑞说,"虽然某些情节可能会 被媒体有意无意放大并扭曲了,但对王室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公众的冷漠与不关注。" "在求生艺术方面,王室是个比其他机构都更为在行的家族。"在一本名叫《最新英国剖析》的书中,作者安·桑普 森这样说。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