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财 诸国买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4:16 南风窗 | ||||||||
—国际油价狂涨的政治源头初探 马立明(广州) 2004年2月中旬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狂涨就像一部恐怖电影。到了10月2日,50美元/桶的“上限” 已然弃守。两周后,油价甚至摸高到了54美元。对比3年前,国际油价
观察家们开始谈论1972年的那次石油危机:西方经济在突然高涨的油价下一蹶不振,从此进入了长达10年的“ 滞胀”期。现在,对悲剧重演的担忧取代了经济学家对GDP增长率的乐观预测,过高的原料成本正使大量消耗石油的国家不 堪重负。 对此,供求失衡说有之,当中特别提到中国和印度正成长为新的超级石油消费大国;市场投机论亦有之,尤指国际3 大石油交易市场(纽约石油期货市场、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交易市场和新加坡国际交易市场)都受到大金融家们的控制。后面 这一种,是比较主流的意见。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很多工业股的涨跌都同国际油价紧密相连,不规范的经济操作在所难免。法 国的工业部长也认为,油价之所以涨到这么高,是受到强烈的投机影响,投机者为油价“贡献”了每桶约10~12美元的涨 幅。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举出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例子,当时在投机分子炒作下,油价一度达到了每桶41美元,但在一个 月之内又迅速回到正常价格。他们希望2004年的石油危机“不过是一场雷阵雨”。 但也有“做多”意见认为,54美元/桶的油价不过是正常水平,因为这么多年来油价的涨幅小得可怜,跟不上世界 的GDP增长率,加上原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其长期走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像台风袭击、美元汇率下降等都不过是短期 的肇因罢了。 笔者无意评判上述观点的优劣,只是想突出一点易被忽视的政治因素,即美国在中东的强硬能源政策,也是造成国际 油价反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不仅通过占领伊拉克垄断了伊拉克丰富的石油储藏,而且也给中东地区带来剧烈的动荡,令集 中了世界70%油藏的中东地区的局势充满变数,而这些因素对油价波动有着长期性的影响。 美国因素 美国本土已探明可开采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但美国的年耗油量却是世界总消耗量的25%,居世界首位。而 美国石油的“储采比”(即美国目前发现的石油总储量除以目前的石油年开采量)只有11年。因此,美国的目光始终不离中 东地区。 布什政府的中东石油政策是: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控制国际石油运输线,干扰其他石油进 口大国对世界石油重点产区的投资,打压甚至瓦解最重要的产油国组织──欧佩克。 如今伊拉克已成为美国掌握的一张“石油王牌”。伊拉克是拥有1125亿桶探明储量的石油资源大国,排名世界第 二;其石油资源的钻探率迄今为止只有23%,在目前发现的80个大油田中仅开发了17个,石油潜能巨大。美国控制的伊 拉克将会出现投资热,预计国际石油公司2003~2010年在伊的勘探开发累计投资额可能达到300多亿美元,而美国 公司将会控制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据预测,战后伊拉克石油日产量5年内可望增加到600万桶,从而冲击 中东第一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地位。 沙特目前的石油储量有1500亿桶,可开发的石油主要集中在北部与伊拉克接壤的地区,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大 肆开采石油,而且石油“地下无国界”,这意味着美国有可能“侵犯”沙特阿拉伯的地下石油。除了沙特外,周围邻国伊朗、 约旦、叙利亚的地下油田也有可能被美国染指。 美国通过控制伊拉克大发石油财的同时,给中东政治经济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战后伊拉克因为动荡的国内形势, 被迫退出了国际石油市场。这个石油大国的缺席,令其他产油国负担加重。据了解,俄罗斯等产油国的开采装备已经在超负荷 运转,沙特的产能也接近极限,但这依然无法跟上国际市场“石油需求”的尺度。如果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相信油价会 有所回落。可是,国际油价备忘录中的一个新词——恐怖主义,限制了这种努力。欧佩克成员国的某位石油部长表示,高油价 “不是因为市场因素,而是因为政治恐惧”。回看今年国际局势,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的头号热点,毁尸、斩首、爆炸等动乱 事件层出不穷;美国因应的办法并不多。相反,以伊拉克为辐射中心引出的恐怖主义却有星火燎原之势,沙特阿拉伯、约旦、 叙利亚等国先后遭恐怖袭击,从而引发了国际石油市场对这些国家局势的持续忧虑。因此有专家称,即使伊拉克重返石油市场 ,油价也不一定应声回落。这是因为活跃在中东的恐怖分子们,已经将目标瞄向炼油厂和石油输送管道,如果他们屡屡得手, 将会造成生产停顿,产能下降,设备损坏,供油量上不来,从而使油价居高不下。有外电评论说:“如果没有伊拉克动荡的局 势,国际油价起码应降10美元以上。”美国也有媒体认为“布什和他的新保守主义政策必须为恐怖的油价(上涨)负责”。 油价过高可能会伤害美国的小股民,却可以为积极参与伊拉克重建的大公司带来丰富利润。布什可以通过取悦它们来 换取支持率。因此,对于如何降低高油价,布什政府的态度并不积极。此外,相比其他工业国,美国对高油价有充分准备,美 国现在有184天的石油储备,与俄罗斯在石油勘探输送方面签署了协议,并且在数十年内不断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有相 当的抵抗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何况,美国政府的一些人也乐于看到:美国的一些潜在竞争对手在油价风波中发展受挫 ,从而减少对石油的浪费性消耗。 受害者们 今年的国际油价涨幅之大,出乎各国预期。2004年的油价是2001年的3倍、2003年的两倍,能源成本成 倍增长,除美国外,绝大部分现代工业经济体都受到冲击,而中国和印度的情况更为严重。预计今明两年中国每日消费石油达 75万桶,耗油量仅次于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进口国。印度则是世界第六大石油进口国。德、法等传统工业大国也受 害不浅。事实上,除美、日外,各国储油量都不多,有未经证实的报道称,欧盟能维持60天,印度能维持12天,而中国仅 能维持10天。上述国家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占据国际能源格局中的有利位置,只能“随行就市”地购买石油,因而不得不咽下 高油价的苦果。 这次危机中,产油国集团也未必是受益者。一方面,油价上涨的大部分收益都被西方石油公司攫取了。另一方面,过 高的油价可能会损害石油输出国产品廉价的“美名”,买方会因为高价而止步,宁可减少进口而使用储备油或自采油,或者寻 求其他低成本能源,甚至因经济疲软衰退失去消费能力,如此,产油国就将面临生产过剩的窘境,所以用提高油价来牟利无异 于杀鸡取卵。 在这方面,石油输出国有过惨痛的教训。如1981年的石油危机,一度造成每桶40美元的高价,令西方国家不堪 重负,只能寻找新的能源替代品。不久欧佩克的石油垄断被打破,石油供应在1986年出现过剩,价格战随之而来,产油国 经济陷入衰退。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石油需求继续减少,石油供过于求令欧佩克陷入了“反向石油危机”( 油价持续低迷,产油国贸易赤字,导致经济衰退)。 国际分析家曾经指出,现阶段在正常状态下,即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赢利的原则下,石油的价格应稳定在24~2 6美元/桶。而当下油价对卖方和买方都没有好处,可以说是一种“双输”的博弈。但在这场博弈中,美国却是差不多唯一可 能的赢家。 三分天下 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中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目标,那就是瓦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欧佩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难免不听美国指挥,乃至与美国产生正面摩擦。 早在美伊战争之前,欧佩克已经失去了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的产油国(区)冒 起:俄罗斯、墨西哥、北美、北海、环里海地区、中西非地区等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这些新产油国(区),尽管一度出 现群龙无首的局面,但近年来随着普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俄罗斯已经逐渐成为非欧佩克方面的领军人物了,其咄 咄逼人的“进攻式”石油战略,显示出要取代欧佩克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新领袖的勃勃野心。 2002年以来,俄罗斯取代沙特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欧佩克的市场占有率也下降至不足37%。有国际问题专家 预测:今后产油国将会“三分天下”,它们是:非欧佩克产油国;欧佩克;由美国操纵的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将会成为国 际石油棋局中的要角。美国控制住伊拉克,美国的石油公司就可以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开发伊拉克石油资 源,并“侵犯”周围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从而达到操纵国际市场油价,打压和削弱自1972年以来就被视为“眼中 钉”的欧佩克的目的。 欧佩克觉察到美国在挤压、削弱它的生存空间和行为能力。在油价风波中,欧佩克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想借此风 波,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重新夺回自己失去的市场份额。 与俄罗斯等新兴石油产出国相比,欧佩克占有石油储量的绝对优势。因此,欧佩克不甘心被“边缘化”。它无法改变 美国控制伊拉克大发石油财的现实,但却希望在压低油价方面起主导作用,帮助各工业国减少过大的开支,从而改善对产油国 不利的政治环境。因此在油价攀升期间,欧佩克多次召开部长级会议商议对策,在沙特阿拉伯的倡议下,欧佩克决定通过增产 来压低油价,在2004年7月,这一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一度遏制了油价无节制上升的趋势,使油价回落至每桶37美元 左右的价位。 当然,仅靠欧佩克的努力是难以控制油价的。很明显,美国必须为油价飙升承担相应的责任。控制了伊拉克、在中东 地区长期获取丰厚的石油利益、在国内也有巨大石油储备的美国,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全球经济负责,有义务积极参与国际石油 市场供求平衡的重构。华盛顿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全球一体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由一国独享繁荣与安全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 。 相关专题:南风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