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凡高遭伊斯兰分子暗杀凸显荷兰种族冲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02:39 新京报 | ||||||||||
背景 荷兰电影制片人兼报章专栏作家特奥·凡·高(ThéoVanGogh)本月2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街头遭到枪杀。他是已故著名画家凡·高(VanGogh)的远亲,他8月份执导的一部纪录片描述了4名穆斯林女性遭性虐的故事,对妇女在伊斯兰世界的现状做出抨击。影片播出后,凡·高接到多次死亡威胁,最终在街头遭到一名极端伊斯兰教徒的枪杀。谋杀凡·高的疑凶是一名摩洛哥裔的荷兰人,他在凡·高身上留下一封信,并威胁多名荷兰议员。 在凡·高遇刺身亡后,荷兰种族关系骤然紧张,相继发生了十多起针对清真寺的纵火报复事件。6日,阿姆斯特丹3座清真寺被纵火,另有两座清真寺遭破坏;8日,埃因霍温市一间伊斯兰学校发生炸弹爆炸;13日,又一座位于荷兰东南部黑尔登地区,靠近德国边境的清真寺被纵火焚烧。在所有袭击事件中,均无人受伤。 一个自称为“回教统一组织”(TawhidBrigades)的激进组织在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我们最后一次要求,停止攻击荷兰境内的清真寺、穆斯林学校和穆斯林族群……如果类似攻击持续下去,我们不会袖手旁观,我们会让荷兰政府以及人民付出惨痛的代价。”该组织还要求荷兰政府禁制播放对穆斯林抱有敌意的电视节目,认为这些受资助的电视节目,把穆斯林说成是恐怖分子。 荷兰首相巴尔克伦德呼吁结束恶性暴力循环,他警告说:“我们必须避免使问题进一步激化。采取敌视态度,对我们并没有好处。”荷兰女王贝阿特丽克丝也在暴力事件后到穆斯林街区与一些移民子弟会面,寻求族群和平共处的具体方法。有议员提议政府通过新的法律:只有在荷兰研读过伊斯兰宗教的人才可以在荷兰清真寺任职;另有一些国会议员最近收到了威胁,这些国会议员因其对伊斯兰的立场非常鲜明而出名,当局已对他们提供了保护。 原本和谐平静的荷兰社会由于一连串的暴力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头脑中不禁打起多个问号:荷兰社会的宽容是否遭到了种族冲突的挑战,宽松的移民政策是否因此而改变?就这些问题本报对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政治处主任兼一等秘书玛瑞特女士进行了专访。 受争议作家之死 凡·高的作品问世以来颇受争议,有些反映的是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不平等问题,他一贯的所作所为是导致他被谋杀的主要原因。 新京报:凡·高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玛瑞特:凡·高本人既是作家又是记者,还是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引起社会舆论的争议。从1981年开始,他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就颇受争议,他的作品有些反映的是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不平等问题,这可能是导致他被杀的原因。但他的作品不止仅限于此,涉及的题材还包括同性恋,犹太教等争议性很多很强的问题。 新京报:凡·高本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玛瑞特:对于凡·高本人来说,他认为言论的自由性是比较重要的一面,这在他的作品和自己的网站中都有体现。他在8月底的时候拍摄了一部名为《屈服》的短篇,并在荷兰电视台中播出,该片描述了一名伊斯兰妇女遭受屈辱的情况。凡·高和荷兰议会的一名女议员共同制作了这部影片。 新京报:你所提到的这名女议员为什么参加这部影片的制作? 玛瑞特:这名议员是自由党人士,具有索马里血统,原为索马里难民,现在为荷兰国籍,先前具有穆斯林信仰,之后致力于穆斯林妇女的解放运动,他们想通过此片在社会中掀起针对某些穆斯林团体中的妇女地位的讨论,然而不幸的是这导致了凡·高的被杀。但我本人认为,凡·高被杀不只是由于这一部片子引起,他一贯的所作所为才是导致他被谋杀的主要原因。 宗教狂热支配凶手 有可能是宗教狂热支配了凶犯的行为,这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持有的极端情绪。 新京报:为什么会发生暗杀凡·高事件?这与恐怖行动是否有关? 玛瑞特:首先,要想确切知道杀人嫌疑犯的内心想法是很困难的。现在,这名涉嫌谋杀凡·高的罪犯已经被拘捕,我们愿意根据他本人交待的情况加以说明:嫌疑犯已经供认开枪打死了凡·高之后,又用刀把一封信插在死者身上,在这封信上他说明了自己谋杀的原因和动机,有可能是宗教狂热支配了他的这次行为。 新京报:杀人嫌疑犯看了这部影片的具体情绪反应如何? 玛瑞特:我不能很确切的说明具体细节,从他的审判材料来看,他称自己信仰的宗教受到了侮辱。其实在荷兰的许多穆斯林团体并不认同此种观点和行为,而且对他的行为采取批评的态度,嫌疑犯的行为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原教旨主义者持有的极端情绪。 新京报:这是否能与恐怖主义相提并论?嫌疑犯是否与恐怖组织有关? 玛瑞特:这个我还不清楚,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谋杀引发社会冲突 确实有一小部分荷兰人采取了报复行为,现在这种冲突已经基本没有了,那些具有极端情绪的荷兰人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 新京报:这件事在荷兰社会引起怎样的反应,是否加深了种族的对立? 玛瑞特:现在确实有一小部分荷兰人采取了报复行为,有一些穆斯林的清真寺遭到袭击和破坏。作为荷兰政府来说,我们希望不同种族应该采取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予以报复。荷兰首相已经呼吁民众应当尊重言论和宗教的自由,以及互相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这其中包括在荷兰居住生活的所有人。 新京报:你认为多起针对清真寺的纵火事件对荷兰整个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玛瑞特: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谋杀之后的一周内,大家对纵火事件都感到震惊,不同穆斯林团体的领导人以及政治界的领导人都要求自己的民众反思,并冷静对待。 荷兰社会正在反思 荷兰首相已经呼吁民众应当尊重言论和宗教的自由,以及互相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这其中包括在荷兰居住生活的所有人。 新京报:政府有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措施? 玛瑞特:政府方面的反应分为两点:一是要求荷兰人民冷静并尊重宗教自由,荷兰首相多次发表演说,并造访了很多清真寺,还参加了穆斯林的开斋节庆祝;二是透彻的分析原因,并对一些政治人物进行了特别保护,比如以上提到的那位女议员,因为在凡·高尸体的信件里也有对这位女议员的死亡威胁。 新京报:此次事件是否表明穆斯林和荷兰的主流社会存在矛盾? 玛瑞特:这正是我强调的,两者没有矛盾,这只是一小撮穆斯林的所为,不能代表整个穆斯林世界。 新京报:从前一段的新闻来看,荷兰不断有暴力冲突发生,这种趋势是否得到遏制,现在的情况如何? 玛瑞特:现在这种冲突已经基本没有了,那些具有极端情绪的荷兰人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一小撮穆斯林的极端行为引起的这种混乱局面,现在荷兰正在通过对话和反思的方式,试图揭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虽然这件事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但是“震惊”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是我们分析和总结的时候,这种反思不仅是荷兰主流社会的,也包括很多的穆斯林团体。 移民政策可能调整 部分荷兰人要求政府在移民政策上采取更严格的管理,这也要看荷兰政府最后分析的结果,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新京报:荷兰一直被认为是多种文化并存、社会宽容的国家,荷兰政府对外来移民也持包容态度,你认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为何个别的族群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 玛瑞特:荷兰社会自己也在分析原因,具体原因现在还难以说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荷兰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这是荷兰社会发展的根基,今后也不会改变,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观念在此都将一如既往的受到平等对待,并且应当相互尊重。 新京报:就此机会,请介绍一下穆斯林在荷兰社会的现状如何? 玛瑞特:概括来说,所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没有差别的,在荷兰的穆斯林没有聚居点,他们都是分散居住,现在的穆斯林人口为944000人,荷兰总人口1630万人,他们占总人口的5.8%,这些穆斯林人口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比如土耳其、索马里、苏里南、摩洛哥以及阿富汗等地,本身就是非常多样化的。 新京报:在发生这些冲突之后,有些人认为穆斯林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居住者,荷兰政府是否会在移民政策上会采取更严格的管理? 玛瑞特:其实在发生这些冲突之前,就有人存在这样的想法,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反应,荷兰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只要在移民法的范围内,就可以接受。 新京报:那么政府不会考虑这一小部分民众的要求? 玛瑞特:这也要看荷兰政府最后分析的结果,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新京报:荷兰政府在反恐行动上会有什么措施? 玛瑞特:荷兰主要是在欧盟范围内集体行动,我们有反恐协调员的帮助,并且各国的情报机构也会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 撰文本报记者赵全敏摄影本报记者康亚风 记者观察:冲突与共存 一直以来,荷兰王国都被看作是社会宽容的国家,各种文化在此得到融合,荷兰人在移民政策上也采取了比较宽松政策,他们喜欢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对部长骑着摩托车上班的事感到自豪。阿姆斯特丹街头枪杀的场景,让他们感到震惊,他们不敢相信,自以为很好的解决了宗教问题的荷兰社会还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在长时间的太平无事之后,政治家们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一场斗争的边缘。 据法国媒体报道,最近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40%的荷兰人希望穆斯林融入当地社会,80%认为有必要加强移民政策上的管理。很多的穆斯林知识分子移民也加入到这种要求政策改革的行列中来,其中有些人极力反对极端种族主义。 荷兰社会发生的这一系列冲突,并不是宗教矛盾在西方社会的惟一体现。从去年底到今年9月间,发生在法国的“头巾法”事件也表明穆斯林世界的信仰与习俗和西方世界的世俗观念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与穆斯林世界的禁忌相抵触,发生的矛盾摩擦并不少见。一部分激进主义者采取的某些暴力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恐惧的同时,也把种族矛盾的难题摆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如何使不同民族、种族和谐共存,成为西方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