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调查中山陵“神秘住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08:4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张易

  位于中山陵风景区东南侧,与明孝陵、中山陵毗邻的密林深处有一座神秘的古建筑,从外表看已有不少年月,像是庙宇,又像是一座破败的宫殿,这引起了来南京游玩的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师张先生的兴趣。张先生对建筑颇有研究,但对于这座处于民宅包围中的建筑,却无法做出准确的认定。昨天,张先生求助本报,希望揭开这座建筑的神秘面纱。本报记者
随即展开实地调查……

  探访密林深处神秘建筑

  昨天上午,记者沿着中山陵东南侧的一条羊肠小道前行,过了中山苗圃,举目而望,一处瓦蓝色挑梁赫然出现在前方,其位置正是张先生指称的那座古建筑所在。在山路上绕行了几分钟的路程,这座造型宛如古代宫殿的建筑随即现身记者面前。这座建筑显然经历了久远岁月风雨侵蚀,仍显出巍峨风韵。建筑整体呈宫殿形状,分上下两层,仿汉白玉基座、台阶和扶手上篆刻有花卉、鸟兽等图案,砖木结构的建筑外表雕梁画栋,部分围栏及雕梁仍留有斑驳的残漆。

  与这座建筑格格不入的是其两侧的一大堆建筑垃圾,以及撒落一地的枯枝败叶。建筑正前方的平台上放着水桶、拖把等物件,两侧的栏杆也被人用木板加高,搭建成了厕所和厨房。显然,这座隐藏在密林中的建筑,有人居住生活。

  绕到建筑西侧,记者看见有一扇大铁门虚掩着,上面一块锈迹斑斑的门牌,西新村一号的字样依稀可辨,显然这就是这座建筑的地理位置了。推开厚重的大铁门,一口四方形井栏的水井映入眼帘,从井栏上几道深深的井绳勒痕看,已有不少年月。

  一位老人不知从何处踱步进来,记者与他微笑着打了声招呼,随即攀谈起来。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5岁了,打小就住在中山陵一带,“这座老宅子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小时候经常到这里来玩,但不敢进来”。老人说,民国时期这里住的全是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

  “听说这个地方是跟中山陵一起造的,里面还有个密室藏着好东西呢!”老人贴着记者耳朵神神秘秘地说,听老辈人讲,这座老宅子里还藏着一个很大的保险柜。

  这座神秘的建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如果真的如老人所言,这个地方应该戒备森严才是,但记者左看右看都看不出这种迹象。

  记者再次返回正门,透过玻璃可以看出里面有多个用木板隔出的房间。正在这时,记者身后传来一位妇女的声音,“你找谁呀?”记者回身,看见一位端着水盆的大妈往这边走来。

  得知记者来意,这位自称姓张的大妈,热情地邀请记者入内看看。“我就住在这里面”,说着,张大妈打开正门,一股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个地方建了有一百多年了”,跟随张大妈进入里面,几丝光线从窗户及屋子的缝隙里透进来。记者适应了里面的光线后失望地发现,与华丽犹存的外表相比,里面更显破败和简陋,偌大的一个大堂被木板隔出数个房间。张大妈带着记者走进一间十来个平方的房间,“这是我们吃饭的地方”,说着,张大妈又推开对面房间的门,“这是睡觉的地方”。在这间卧室里,一扇嵌在墙上的大铁门尤为惹眼。记者上前推了推,却发觉铁门纹丝不动。“小心点,这道门不容易开呢”,张大妈告诉记者,这里面就是外面的人“神神叨叨”所说的保险柜。“什么东西都没有”,张大妈边说边用劲推开铁门。避过一股霉味,记者看见,里面堆满了油壶等生活杂物。“听说以前是藏贵重东西的,”张大妈说,“我们住进来时,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走出屋子就来到了宽敞的后屋,张大妈带着记者顺着一个螺旋式的扶梯上去,进入一间高约2米的小阁楼。张大妈说,民国时期这个阁楼是用来放文件的,现在他们将这里改造成了一间客厅。

  张大妈告诉记者,这里现在住着三四户人家,都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搬进来的。

  专家揭开神秘建筑面纱

  这座建筑到底建于何时?建筑原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难道真的像大伙猜测的那样,是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密谈议事之处?带着众多疑问,记者走进了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

  “这原是一个邮局”,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余金保的话让记者惊诧不已。

  余金保告诉记者,位于西新村一号的这座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一座邮局,当时被称为陵园邮局,后来又改称陵园新村一号邮局。

  据余金保介绍,陵园邮局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按照中山陵附近的环境进行设计建造的,为宫殿式仿古建筑,1934年建成后,成为专为中山陵提供通信服务的一个特设网点。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陵园邮局被焚毁,抗战胜利后又重建,分为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是一座设施功能齐全的邮政局。

  余金保告诉记者,陵园邮局总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大楼主体面积约为150平方米,殿前是宽敞的月台,殿后有平坦的甬道,内部有前后回旋高15米的涵洞,建螺旋式扶梯,可循级登至塔顶,院内树木成阴,还有一口与灵古寺景区“八德功水”源于一脉的古井。

  余金保透露,陵园新村一号邮局在文革以前一直没有人居住,后来因为南京市邮政局考虑到当时职工的住房困难,就将这块地方腾出来给职工居住。当时搬进来的邮局职工很多,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住户陆续外迁,到目前为止,仅有4户人家还居住在里面。

  “陵园邮局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国建筑,如果毁了,非常可惜。”余金保告诉记者,当初由于有关部门工作疏忽,导致陵园邮局没有像中山陵其他建筑一样得到保护和开发。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对西新村周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一些破旧房屋及违建已逐步被拆除。如果陵园邮局不作为保护单位保存,也将面临着被拆的窘境。“但陵园邮局的文物价值很高,不但因为它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还与它的背景有关”,余金保对记者介绍,陵园邮局所处的地理位置曾经是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别墅区,这里背靠青山,环境幽美,并且学校、游泳池、球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南京,国民党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激战,汪精卫、张学良、陈果夫等人的公馆别墅全部毁于战火,惟独门牌号为一号的“陵园新村邮局”保存至今。

  边缘文物亟待分级保护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王前华告诉记者,他们早就准备对陵园邮局进行修缮及开发,但是因为住户搬迁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导致计划至今仍未实现。目前,他们正与南京市邮政局一起做工作,尽快让陵园邮局重现当年风采。王处长说,日前,他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对陵园新村邮局进行了考察,专家们认为该邮局所处地理、政治位置特殊,它的规划、布局、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融人文与自然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及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典范,具有融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于一体的特征。

  “虽然陵园邮局目前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该建筑作为中山陵的重要附属建筑之一,对于扩展中山陵的文化内涵,丰富景区景点有着重要意义。”王处长透露,陵园邮局的现状已经引起了一些部门的重视,今年5月30日,南京市文物局给中山陵园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做好陵园新村一号邮局文物建筑保护”的函,要求中山陵园管理局做好保护工作,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陵园邮局住户的安置工作,不让这一文物受到破坏,积极发挥陵园邮局特殊的作用。

  据悉,今年5月底,南京市规划局向社会公开征集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线索,一些市民提出中山陵苗圃一带现存完好的建筑,除了老邮局,还有当年规划得很好的多条原石路,市民建议照原样修复,保留原样风貌,成为步行区。南京市规划局规划处的徐处长回复表示,规划将建议拆除老邮局附近的棚户区,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景点。

  东南大学一位长期研究近代建筑的专家指出,陵园邮局目前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属于非文物类历史建筑。这类非文物类历史建筑没有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其数量庞大且不受《文物保护法》的保护,最易被忽视而遭到破坏。该专家告诉记者,南京自1988年以来,已拆除了40余幢有代表性的建筑,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建筑,如果政府再不重视抢救工作,这些优秀的建筑遗产将会遭遇灭顶之灾。

  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刘教授告诉记者,南京的民国建筑非常丰富,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这些建筑都有重要的地位。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其中部分已被政府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妥善保护。还有一批建筑虽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保存完好,建筑工艺精美,也是优秀民国历史文化遗存,陵园邮局就是其中之一。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建筑,2002年开始,南京市规划局经过艰苦的努力,将这些近代建筑一一梳理,并于近期将其列入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的保护名录中,其中编入非文物类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的就有36幢建筑。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所总工程师杜顺宝说,民国建筑对南京来说,不单纯是一笔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在还不可以被定为文物,但是也可以将非文物建筑划定不同的等级,分门别类加以保护。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27日 第二十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