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常任”梦论调分析——出钱第二多是最大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9日10:24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为配合明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设立的“高级顾问委员会”将于12月初提出改革方案。几个月来,日本大张旗鼓,为跻身常任理事国行列而展开舆论造势。以下的系列文章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卓南生教授对日本舆论界动向的追踪与分析。为了实现“常任”梦,近几个月来日本外务省可以说是开足马力,大造对日本有利的国内外舆论。先是外相的咨询机构“关于联合国改革有识之士恳谈会”在6月间提出了有关的报告书。报告书建议成立“对策总部”及考虑增设专司“联合国改革”事宜的
大使职位。8月初,时任外相的川口顺子与“联合国改革对策总部”的官员们举行了首次会议。席间不少发言者强调不可错失此次联合国改革之良机,及“应将之视为日本外交最优先的课题”。这里的所谓“联合国改革”,不消说,就是实现“常任梦”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川口外相还清楚指示,要做好下列的两项工作。其一是争取在10月获选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其二是探讨日本实现“常任”梦对联合国的贡献及其相关政策。

  立志攀登“常任”山以今天日本的实力,要完成首项任务并无太大困难。实际上,在10月间的选举中,日本已如愿以偿,成为新一轮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但要提出令人动听的理由,说服各国支持或默许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特别是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可就不那么简单。在联合国大会9月的开会期间,当时还未卸下外相重任的川口就曾沿家挨户进行游说,但效果并不显著。为此,外务省与日本媒体都在相互打气,强调不应该知难而退,而应知难而进。川口还流露出豪迈之情,表示她之所以勇往向前,正因为前面有座难以攀登的大山。日本要越过“常任”山,困难究竟何在?首先,是苦于出师无名。综合日相小泉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及外务省舆论造势的基调,日本毛遂自荐,认为自己非当常任理事国不可之理由有三。其一是,与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相比较,国际形势已经起了极大的变化。从会员国的数字来看,当初成立时只有51国,现已增至191国。加以国际社会出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威胁”,如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扩散等难题。为了合理地反映国际社会的现状,及有效地面对和处理上述新难题,联合国有必要在制度上进行大改革,安理会应该注入新血,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成员。在新成员当中,以“联合国中心主义”为座右铭,又有实力的日本理应占有一席。其二是,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负担着联合国整个财政收入的19.5%,仅次于美国的22%,而超越安理会其他四个成员国,即中、英、法、俄四国经济负担之总合。其三是,不管是在经济援助,或者是在履行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PKO)等任务上,日本并未落人之后,而是给予积极的响应,并作出相应的贡献,有着良好的表现和记录。在这三项理由当中,也许在日本国内最有说服力的是第二项,即日本既然承担联合国约20%之财政负担,在安理会上就该有相应的发言权。日本官方就放出风声,如此不成正比的财政负担要长期说服日本纳税者是不容易的。其弦外之音是,要么就让我圆个“常任”梦,要么就削减我的开销。只出钱而不能“常任”的傻事日本是不会干的。

  株式会社思维方式不过,如此这般的思维方式,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以维持世界和平为己任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来说,却是最缺乏说服力的提法。因为那是财大气粗,将联合国等同“株式会社”(股票有限公司)的想法。如果是在上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也就是日本国内还不乏反思与和平思潮的时代,日本大众传媒肯定会出现将之讥为“经济动物”思维方式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便一针见血地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并不是公司董事会,不是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其组成。针对安理会的改革问题,联合国第59届大会主席让·平在接受《朝日新闻》的访谈时,就语重心长地表示:安理会的改革只是手段,和平与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两者不可本末倒置。不谈或少谈如何落实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只热中于谈论安理会的“改革”,及对“常任董事”之争夺战有过人之激情与精力,在世人看来,就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了。(来源:联合早报/卓南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