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遮遮掩掩”做百货,应对零售开放避实就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10:57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本月11日,是国内零售业开始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日子,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国内零售商严酷考验的开始。而作为国内零售业巨头之一的物美恰恰选择在12月11日这一天推出其百货业务。昨天,物美集团副总裁吴坚忠言之凿凿地表态:“旗下首个生活广场一周后开业。”在不无激情的表态中,吴坚忠用“生活广场”来表述物美的首个百货业务,这绝非追求时髦的字面翻新。实际上,表述翻新的背后,是国内零售商应对零售业全面开放的决心和无奈。
开业日期一再推迟当吴坚忠宣布物美首个生活广场12月11日开业时,在场的记者们颇感意外。吴坚忠介绍,这个生活广场选址在北太平庄的城建大厦,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4层,营业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商场地下是大卖场,地上是百货和餐饮。商场实行租赁经营,总装修工程投资达到1000万元以上。虽然已经具体到这个地步,但记者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疑问:“确实吗?”“不会再推迟吧?”怀疑是有原因的。早在今年8月,物美就传出进军百货领域的消息。物美高层当时表示,其百货业务将于9月开业,物美还专门成立了负责百货的事业部,百货事业部的领衔主将是将西单商场从传统百货推进到精品百货后又失败下野的郭凯。但9月份物美宣布开业推迟,原因是工程进度过慢。10月、11月又两度推迟,理由依然是工程进度问题。外界询问不断,北京零售业内部对物美的百货进程也相当关注。多个旗下具有百货业务的零售巨头纷纷猜测说,物美初涉百货,招商工作出了问题,很多知名品牌没有进场,大品牌入驻率过低,才使得商场无法如期开张。其实,不但记者怀疑,甚至连物美员工也不能确定新商场的开业日期:“应该是吧,11日左右吧?”一物美宣传人员语气并不肯定。 “百货”二字不敢声张虽然经验问题是成立10年来首次涉足百货的物美所无法回避的,但实际上,更让物美头疼的恰恰是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百货”二字。从8月成立相关事业部至今,物美对外只字不提“百货”二字。8月、9月物美宣传这个商场时的用词是“大卖场”,11月、12月用的是“生活广场”,而物美所有新闻稿也一律避免“百货”二字。物美曾在内部宣布,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所有宣传部门一律不得提及“百货”二字。吴坚忠也承认,物美不提“百货”两字是事实。他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因为物美不想给外界任何错误信号。他说,物美并不避讳“百货”二字。但物美启动的本来就不是百货,而是一种新业态“生活广场”。“这种业态中既有各种精品专卖店,也有大卖场和餐饮”,与传统百货还有差别。但北京业内专家反问,目前哪个百货店又不是这样布局的呢? 应对开放避实就虚昨天,西南证券商业分析师徐效鸿解释了这个疑问。他认为,物美不愿声张“百货”真正的原因在于香港股市。香港股民和机构投资者对于百货业务不感冒,“百货”概念在香港股市并不受追捧,这对于在香港上市的物美甚至是一个大的利空。为了避免股价波动,引起投资人对物美的质疑,物美不敢宣传百货业务。但遮遮掩掩给物美带来了诸多尴尬。虽然是行内巨头,但由于招商时没有明确业态,所以大的品牌对突然蹦出来的“生活广场”信心不足、不敢进场。那么物美又为什么不怕尴尬也要硬闯百货业呢?国内零售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江明表示,一旦外资零售巨头进入,首选方向是大卖场和综合超市。相对而言,百货业算得上是国内零售商的“临时避风港”。黄江明说,由于百货比大卖场和超市复杂得多,所以目前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等巨头率先选择开大卖场,短期内百货受冲击稍小,所以启动百货有利于物美加强防御力量。而西单商场总经理毛平则分析说,进入百货虽然成本较高,但利润也高。如果能维持两年以上,百货的利润率将达到20%以上,这显然是超市和大卖场难以企及的。对此,物美副总裁吴坚忠并没有否认,他表示,物美发展到现在,做这种业态是非常自然的。其实物美早已开始尝试百货业态了,只不过地点选在成本较低的浙江。物美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年中物美在浙江的一个大卖场就建立了类似的百货业态进行尝试。今年年底之前,物美还将在北京和浙江各开3家和两家大卖场。12月1日,物美(8277HK)在香港发布公告,宣布耗资1.42亿元买下北京华天大厦地下一层和地下三层,总面积为1.53万平方米。吴坚忠表示,这些都有可能建成“生活广场”。(来源:京华时报/杨开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