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南华西:横街窄巷亦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8:58 南方日报

  引子

  尽管早就知道南华西是个老典型,但当我们踏足广州市海珠区的这条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的街道时还是小吃了一惊:该街自1984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最佳街道、全国街道之星等1000多项全国、省、市、区各级奖励;近几年来,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南华西街视察——作为一条街道所能获得的荣誉,这里几乎应有尽有。

  在与街道领导、居委基干和居民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我们搜寻着作为典型的“南华西”的蛛丝马迹。

  关怀弱势群体促和谐

  南华西街的和谐,首先是各个社会族群之间的和谐。

  有着200多年“建街史”的南华西街,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传统的以孤寡老人、极端贫困人口、残疾人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开始向部分离退休人员、失业及下岗职工家庭扩展。

  “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不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势必会削弱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影响我们党的执政效果。”从街道干部的话里我们感觉到,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已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据介绍,南华西街近年来建设了一批社区服务配套设施,还组建了社区服务专职人员队伍和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了社区服务的组织网络、社会救助网络、再就业工程网络、便民服务网络,形成了街道和居委会两级社区服务体系。其中由街干部、职工、居委会专职人员等社区服务志愿者组成的126个包护组,定人、定时、定点为孤寡老人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立体绿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

  无论是漫步在古旧的麻石老街,还是徜徉在新建小区的绿阴小径,南华西街总能给人一种闲适而平和的感觉。居民门前的花花草草,更是将宽不过丈的内街装点得如同一个个小景。南华西街的人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介绍,该街一方面强化了环境的综合整治,包括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使用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对旧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美化整饰,另一方面实施立体绿化,因地制宜实行“见缝插绿”,在路边屋旁建花基花坛,在有条件的街道建花棚,在家居建阳台花园、天台花园,在社区内建立了多个园林景点,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其他街道绞尽脑汁在辖区内挖潜力、找地盘、扩大再生产时,南华西街从街道经济的长远发展着想,早已制定了向郊区发展的方针,结合市、区的总体规划在郊区建起了大型工业区,全力保护街道内的环境,为街道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个体和谐促社会和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南华西街也不可能是一个真空地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难免渗透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南华西街从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出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活泼新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该街加大社区文体设施和群众文体活动的投入,成立了街道合唱团等52支群众业余活动团队。每年举办“歌唱共产党,热爱南华西”文艺汇演、地区体育运动会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南华西街还在居民家庭中倡导“五个一”工程,即每天读书看报一小时,每月订一份报刊、杂志,每季为社区和邻里做一件以上好事,每半年全家参加一次家庭文体活动,每年读一本以上好书。街道成立“青少年‘手拉手’援助中心”,举行“老年人运动会”,坚持每年开展评选表彰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好家长”、“好儿女”和“十佳外来工”活动,形成了团结向上、文明和睦的社会风尚,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文明社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打工一族】

  客乡可安夫妻房

  雪白的蚊帐,淡黄的被套,素雅的床帷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牵牛花。房间一角里的音响播放着《我想有个家》等抒情的歌曲,音乐在不到8平方米的房间里柔柔地流淌。王家勇、余建华这对小夫妻,一个坐在床上抽烟,一个背靠木椅静静地喝汤。

  这儿不是宾馆,是南华西街第五工业区内的一间普通夫妻房。四川妹子余建华快言快语地告诉记者,她已经在工业区内的古天奴制衣公司打了7年工,前两年也住在工业区内的厂房里。但那是集体宿舍,4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间里,一溜儿摆开6张床,6对外来工夫妻同居一室,那时的尴尬可想而知。

  “如今厂里给我们两公婆安排了夫妻房,公司不仅包吃,还给我们房补呢。每个月150元的房租,厂里补助100元,我们两人各自只要付25元钱。”余建华说得眉飞色舞。丈夫王家勇则介绍,他在厂里做主管,加上现在又是制衣公司的旺季,公司订单多,加班也多,收入自然可观。“我们每个礼拜都拉上三四个朋友到外边店子里打牙祭。除了必要的日常开支,我们俩每年还能给老家寄回2万多元哩。”王家勇说。

  记者了解到,在南华西街第五工业区内,有160多对这样的夫妻幸福地拥有自己独立的夫妻房。负责工业区宿舍管理的广州市顺南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苏经理表示,工业区内现有50多家企业3000多工人,其中外来工数量占绝对优势达2500多人,500多员工是出生于广州市区的本地人,但彼此之间都能称兄道弟,打成一片,全然不见外来工和本地人普遍存在的“鸿沟”。

  【社区服务】

  基干老人余晖暖

  黎胜,一位88岁的孤寡老人,在南华西街敬和里社区当了十几年的基干,人人都亲切地喊她“姨妈”。

  跨入“姨妈”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笑呵呵地坐在床上。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挂着“姨妈”的一幅大照片,上面四个烫金大字尤其引人注目——“光荣基干”。社区的罗书记向我们介绍说,凡是当了十年以上的老基干都可以享有这样的荣誉,而“姨妈”当基干就当到了近80岁。

  “姨妈”早年曾帮人家带小孩,现在寄居在以前的雇主家中。近几年由于腿脚不好,“姨妈”便极少出门,做饭、洗衣的事情尚能自理,但买米买菜的活再没法操持。虽然足不出户,但每天上门来的人却不间断,无论是居委会干部,社区的基干,还是街坊邻居,凡是路过的都会喊一声“姨妈”,问问她要买什么菜,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前年的两次住院,一共花掉了2万多元,“姨妈”一直念念不忘“是政府出的钱”。作为孤寡老人,“姨妈”每月能领到300元的救济金,医药费也可以报销。她说,自己把社区当成家一样,曾经也为街坊邻居们尽心出力,现在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大家也把她当成家里人一样对待。

  在南华西街,像“姨妈”这样的基干,全街道有446人,她们当中最大的已年近八旬,年纪稍小的也有50开外。基干不是居委会的专职人员,不拿任何报酬,当然更用不着选举或者任命,她们是自愿给街坊邻居办实事、当“义工”。

  每天,基干们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中,一早起来巡巡街,看到哪里脏了动手扫一扫;闲杂人员多了,帮忙管管治安;哪里的街石、花基坏了,提醒居委会去维修;到了查卫生、查计生的时候,没有基干们挨家挨户帮忙宣传,居委会的专职人员怎么也跑不过来。

  哪一天,基干们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了,她们便悄然隐退,唯一的荣誉就是一幅“光荣基干”的大照片。但她们传承下来的却是一种真诚互助的社区服务精神,由此所营造出来的睦邻氛围让她们每天都像是生活在大家庭当中,而这种关怀足以温暖一生。

  【居委调解】

  “和事佬”助释前嫌

  两口子过日子,免不了有脸红吵架的时候;邻里之间一个门楼进出,日子久了磕磕碰碰也是难免。在南华西街采访的时候,龙武里社区的居委书记陈翠霞说,不管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还是拆迁户与楼盘开发商之间的纠纷,居民们都习惯了第一时间找居委会的“和事佬”反映解决。

  陈翠霞印象最深的就是同福西路福雅居两户人家的“空调主机纠纷”。事情的起因是,福雅居405室搬进来住后准备装空调,见隔壁的408室好几个月没人来住,以为是空置房,便将空调主机安到了408室的窗台下。等408室的主人搬进来也想装空调的时候,发现自家的空调位竟让邻居给占了!408室的主人当即要求405室把主机搬走,而405室的主人却坚持不搬。双方就此僵持不下,几个月也没有谈妥,决定上法院对簿公堂。

  居委会马上主动上门当“和事佬”。他们先分头给两家人打电话、上门做工作,心里有底后,才把两家人约到了一起面对面地谈,再从中穿针引线,适时引导。结果两家人冰释前嫌,405室决定马上搬走空调主机,而408室也主动提出承担部分安装费用。

  “这样一来,街坊邻居的就不用再互相怄气了,更不用闹到上法庭,彼此伤了和气。”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事佬”的功夫也越来越考人。南华西街绝大多数的调解工作委员会主任都是在群众工作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人士,他们不仅要有好的人缘,有群众威信,更重要的是要懂法律、有水平。

  南华西街司法所的负责人说,“现在打架动粗的人少了,调解工作不是简单的劝架、息事宁人,我们要依法办事,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几年南华西街的纠纷案例正在逐年下降,2000年经司法所调解的纠纷案例130件,成功率100%;而截至今年10月份,司法所参与调解的纠纷案仅有47件,调解成功率依然是100%。

  【老街新绿】

  盆景金鱼共“养眼”

  走进南华西街兆龙里,窄窄的小巷纵横交错,年代久远的石板路虽然被磨得光溜溜,但看起来仍洁净如新。粉刷一新的趟栊门老宅静立巷角,几个老街坊正坐在门口聊得甚欢。一抬头,发现窄巷的上方用竹子搭起了凉棚,两旁的花草枝蔓顺竿攀沿,绿荫如盖。

  在兆龙里住了十年的何伯说,老城区多是横街窄巷,不像新城区可以栽种大片的绿地、花木,居民们只能“见缝插绿”,利用自家的阳台、天台让花花草草在街坊的头顶上舒枝展叶。从南华西的小巷中一路走来,两旁的窗户、阳台、楼顶处处“冒绿”,连居委会门口一块小小的空地也种上了四季常青的花木。

  爱绿、惜绿已经成了南华西居民的习惯,即使整日穿梭于横街窄巷之中,但他们“创绿”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2002年5月,南华西街港海社区创建“港海绿色社区”正式拉开帷幕,2003年被省环保局评为广东省首批“绿色社区”,这条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街再次呈现出旧城改造的新和谐。

  如今的港海社区绿树环绕,洁净静谧,一个名为“生命之源”的环保生态雕塑当庭而立,一股清泉从巨大的茶壶中汩汩流出,鱼儿在池中悠然嬉戏。小区的环境大为改善,居民对小区的感情也日益深厚,他们自发轮流从家里拿出金鱼贡献到社区的水池放养,80高龄的吴伯更把自己多年来精心栽培的盆景摆到小区的中庭给街坊邻居们共赏。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姚伟新 陈洁娜 王长庚

  通讯员 陈炳恒 凡宝成 海宣

  本版摄影 钟荣健 符超军

  图:

  南华西街每逢节日都会在主要街道展出上千盏花灯,让居民们感受到祥和温馨的气氛。

  在外来工宿舍,IC卡一刷,水电供应无忧。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