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耶路撒冷:和平与冲突的交响(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01:09 新京报
  本报记者赴耶路撒冷探访普通民众对于巴以和平走向的心态
耶路撒冷:和平与冲突的交响(一)(图)
  12月6日耶路撒冷哭墙前,在以色列士兵的注视下,正在举行成人仪式的犹太少年和父亲怀抱圣经卷轴前行。

  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享有世间惟一的殊荣。犹太智慧法典《塔木德》称:“在赐予世界的十份美丽之中,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只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然而紧接的下句是:“在降临世界的十份苦难之中,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只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

  随着明年1月巴勒斯坦选举的临近,后阿拉法特时代的巴以局势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在本月初走进了耶路撒冷,通过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真切感受着这一方土地上所演绎的和平与冲突的二重奏。以色列旅游部长告诉我们,目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流血冲突,以色列的安全状况事实上要比其中的许多地方都要好。

  战火洗礼的神经

  耶路撒冷,这个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的名都古邑,自诞生之日起,便饱经战争洗礼,从未有过真正的和平。这里发生的流血冲突,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座城市。腓力斯、犹太、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十字军、马木鲁克、奥斯曼、英国……都曾先后成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历史上,耶路撒冷曾50多次被围困,36次被征服,18次被夷为平地。

  漫步在耶路撒冷旧城,在一些建筑上,记者目睹了累累的弹痕。可以说,耶路撒冷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建筑,乃至每一块石头,都曾被鲜血浸透。自2000年巴勒斯坦人的“阿克萨起义”以来,自杀式炸弹袭击和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开始频频成为世界报纸的头条,四年的巴以冲突导致约30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000名以色列人死亡。

  长期的局势动荡,造就了人们坚强的神经。12月5日,当记者乘坐的班机稳稳降落在特拉维夫市本·古里安机场,机舱内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打听,这是以色列人出行的习惯,见多了流血,每一次平安的到达对他们来说都值得格外珍惜。

  当地的华裔张玲玲女士在以色列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她告诉记者,自己就曾有过两次幸免于自杀炸弹的经历,其中一次离开咖啡馆不到5分钟,就发生了爆炸。谈起这些经历,张玲玲的感受不是恐惧,而是感恩。走在耶路撒冷的大街上,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随处可见,进入商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要经过严格的安检。在犹太教圣地著名的哭墙前,记者看到了枪口下的犹太少年的成人仪式,看到了教士和士兵谈笑风生的情景,类似这样的二元对立的场景,在耶路撒冷一平方公里的旧城里,比比皆是。

  趋向缓和的政局

  与频频爆发的冲突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和平的强烈渴望。事实上,在和当地人谈及战争和自杀炸弹袭击时,他们的心态很平和。他们说:没有什么好怕的,以色列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比死于战争和冲突的人要多。据统计,以色列建国以来死于战争的总人数尚不到21000人,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则超过22000人。以色列旅游部长吉登·埃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世界上有56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流血冲突,以色列的安全状况要比其中的许多地方都要好。

  虽然对安全的忧虑是以色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障碍,但每年依然有大量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

  以色列旅游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外国游客的数量曾经达到创纪录的280万,就算是“阿克萨起义”之后的2001至2003年,游客的数量也在100万左右浮动,今年的情形则有很大的起色。吉登·埃扎部长乐观地表示,2004年的游客数字可能达到150万,这与今年的政治局势趋向缓和有关。

  吉登·埃扎部长同时透露,一个旨在推动和平的旅游合作的意向,正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旅游部之间展开沟通。

  以色列旅游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是来以色列旅游的最佳时机,因为现阶段安全并不是一个需要格外强调的问题,同时也正因为巴以和平前景尚未明朗,所以来以色列的旅游消费也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位。这番话恰巧是对吉登·埃扎部长表态的一个注解。

  你中有我的错落

  在以色列的一周,尤其是漫步在耶路撒冷老城的两个上午,记者的心态经历了一个渐渐放松的过程,慢慢消除了从以往新闻报道中产生的紧张感。

  记者发现,这里的人们并不比所到过的其他地方的人更难相处,虽然端着显眼的大照相机,但记者可以像空气那样自由地拍照。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挺愿意在记者的镜头前来一个友好的微笑。至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也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那种水火不容。在拥挤的耶路撒冷旧城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社区往往仅隔着一条两米宽的街道。记者还见过一个犹太人开的商店,独自深入到完全是阿拉伯人的街区里。

  其实,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样都是古代中亚闪族人的后裔。在旧约的记载里,犹太人的祖先以撒和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实马利,还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呢。

  以色列旅游部的公务员本杰明先生有三个儿女,他所请的保姆就是阿拉伯人。本杰明坚信,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完全可以和睦相处的,“没有问题,我们互相信任,相处得很好。”在以色列,持本杰明先生同样观点的人并不是少数。

  铸剑为犁的期盼

  12月7日清晨,记者登上了圣殿山。在一派宁静肃穆的宗教氛围中,堪称耶路撒冷标志性建筑的萨赫莱清真寺(伊斯兰《古兰经》中先知穆罕默德脚踩圣石登天接受圣示的地方)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美丽的金光。而在清真寺的地下,是所罗门王三千年前修建的犹太圣殿的遗址。

  俯仰之间,在穿越时空的浮想中,它们的形象相互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离……记者不觉感怀:如果说所罗门当年在耶路撒冷修筑圣殿的目的,是把当时分散的以色列各部落团结在一个共同的信仰之下,那么如今耶路撒冷的和平,一定是意味着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和睦共处。

  是铸剑为犁的时候了,就如此行中所访问的绝大多数耶路撒冷人所期盼的那样,愿和平的曙光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显现,耶路撒冷能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城”,这一方《圣经》中所说的“流淌着奶与蜜之地”,从今以后,流淌的不再是血泪和仇恨。

  撰文/本报记者何龙盛

  背景

  耶路撒冷地位之争

  穆斯林的看法

  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将耶路撒冷看成是一个具有特别的宗教和历史意义的城市。耶路撒冷的象征之一,圣殿山上的大石圆顶清真寺(DomeoftheRock)就是一个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犹太人的看法

  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圣城,犹太人礼拜时面向耶路撒冷。在犹太圣经中,耶路撒冷被提到过700多次。

  国际化都市的建议

  将耶路撒冷作为一座国际城市的建议是基督教人士提出的。

  一些以色列人也认为,对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要的老城可以成为一座多边控制的国际城市。

  化整为零的建议

  受支持最多的是将耶路撒冷分割开来,以色列获得城市的犹太区以及哭墙,老城的其他部分和圣殿山归属巴勒斯坦。但不少以色列人反对任何基于文化、历史或宗教意义的分割。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