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啸世界的政治地图:赈灾并未颠覆国际格局(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10:44 瞭望东方周刊 | ||||||||
中国对外援助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对外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含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比如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朱锋教授在接受
但是,这一次中国对受灾国的援助,主要是基于与这些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平等合作关系,是基于人道、关爱和同情,“援助针对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这与以前有实质性的改变。”他说。 中国古话说:给人者人恒予之。朱锋说:“援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无私的救助当然会进一步改善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形象,发展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对消除‘中国威胁论’也很有好处。”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中国与海啸受灾国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但也不排除短暂的波折、冲突和争吵。这次跨国赈灾活动再次传递了一个信息:关键时刻中国是靠得住的朋友。 他说,“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的赈灾活动应该说是中国睦邻外交一个有力度的举措,也是中国积极外交的一个标志。” 越战后美军在东亚最大规模的行动 这次海啸救灾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动用了军队向整个灾区运送食品和救援物资,这也是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在东亚规模最大的行动。 有媒体报道说,当美军将大量食物和水送到受灾严重的印尼时,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到1月3日,美国出动了1.26万名官兵和一个航母战斗群,并从泰国乌塔保起飞了飞机──越战时期,乌塔保曾是美军执行轰炸任务的基地。 他们终于进入了印尼,一个有着悠久民族主义历史及对外国尤其是美国驻军东南亚持反对立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 朱锋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人道援助之外,美国也想改变其在东南亚的形象,消除反美主义情绪;美军进入东南亚一直没有机会和理由,海啸为美军提供了机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也表示,美国曾多次希望在马六甲海峡驻军,但遭到印尼、马来西亚的拒绝。这次海啸的策源地恰恰在苏门答腊,也就是马六甲海峡附近,所以美国军舰去了,“这是他们对南亚印度洋地区的一种渗透”。 “但受灾国之一的印度却拒绝了美国的援助。”沈骥如补充说。据报道,印度也想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起,成为主导灾后重建援助的核心国成员。 “渐渐习惯”中的日本自卫队出国 为救灾活动提供军用装备的国家还有日本。之前,日本就曾于2001年派遣自卫队前往印度地震灾区参与救援,并于2003年向伊朗地震灾区派遣自卫队,都曾引起舆论热议。 朱锋教授评论说,日本在2004年12月3日刚刚通过新防卫大纲,要把海外派兵由原来的辅助行动变成主要行动,这次就派出了3艘军舰,除了赈灾,也反映了新防卫大纲的构想。 沈骥如研究员认为,日本派去赈灾的是军舰,但军舰上实际上没有多少地方装载物资,这也表明日本正追求把自卫队出国作为一种常态,让大家“渐渐习惯”。 日本是这次救灾的第一大捐赠国,反应相对比较有力也比较快。对此,王逸舟研究员表示,2005年是联合国诞生60周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被提上日程,“日本出手阔绰,除了人道关怀外,也不排除赢取选票的考虑”。 国际政治秩序不会有根本改变 如同“9·11”改变了国际主流话题一样,人们也希望这次海啸能改变一些什么,比如,它将使猛虎组织走向和平,它将促进亚洲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它将使人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它将进一步突显扶贫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等等。 但大多数专家对海啸真的能改变“9·11”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表示怀疑。王逸舟研究员说,“9·11”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寄生物,是对现有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反弹,布什主义的强力打压加剧了新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但这次海啸是一个天灾,虽然后果也造成了全球性的冲击,但性质上完全不同。” 他向《瞭望东方周刊》指出,赈灾虽然是一个重大议题,但相对而言还是一个短期性的行为,并不会像“9·11”那样带来一个国际政治的重大冲击,也不会对国际格局造成根本的颠覆和挑战。 沈骥如表示,目前国际政治的反恐主题不会因为海啸而改变,恐怖主义是个长期问题,它和自然灾害没有直接联系。朱锋认为,海啸并不会使国际关系主题从反恐转移向扶贫或减灾,“扶贫这个概念提了很多年,永远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概念”。 实际上,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寄语中,人们也很难看到海啸事件对各国政治议题的改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说,在新的一年里,菲律宾必须意识到财政和税制改革的迫切性;英国首相布莱尔说,工党政府明年初将控制涌向英国的移民和难民,并期望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则明确表示:反恐战争仍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如果富裕国仅仅是在海啸到来时改善一下形象,而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却一如往昔;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那么,比海啸更大的灾难就会每天上演──2004年仅死于疟疾的贫穷国家儿童就多达300万人。《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聂晓阳、舒泰峰,特派记者翟伟、张宁、何静/上海、北京、印尼、斯里兰卡、泰国报道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