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人类首次“攻击”彗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03:59 东南早报

  “深度撞击号”成功发射,7月4日将以时速3.7万公里撞彗核

  早报讯美国东部时间1月12日13时47分(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2时47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按计划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深度撞击号”。7月4日,它所携带的探测“炮弹”将与“坦普尔1号”(TEMPEL1)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实现第一次天地“亲密接触”。

  顺利发射,踏上探索之旅

  据美国媒体1月13日报道,由德尔塔2号搭载的“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升空几分钟后就脱离了地球轨道,进入了它预定的撞击轨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主管奥马尔·贝兹信心十足地表示:“7月4日,我们一定能到。”

  不过,飞行中出现的过热问题也让科学家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在宇宙飞船及时检测到了这个问题,并自动转入了休眠状态。该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表示:“我们认为这绝不会有长期影响。飞行推进系统加热装置的温度仍属于安全范围。”

  “深度撞击号”由飞越舱和自引导彗星撞击器两部分组成,前者体积相当于一辆轿车,而执行撞击任务的撞击器只有茶几大小,如果一切顺利,这个重达372公斤的“铜质飞弹”将提前24小时与飞越舱分离,并在7月4日穿越“坦普尔1号”的彗尾、彗发,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直接命中直径6公里的彗星彗核。由于速度极快,所以撞击器上没有携带任何爆炸物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度撞击”计划准备了6年,耗资近3.11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深入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科学家导演这出“太空大片”的目的是为了在彗星上撞出个凹坑以窥探其内部结构,寻觅和研究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冰冻残留物。

  参与该项目的马里兰大学教授迈克尔·赫恩说,“从太阳系形成至今,只有彗星的内部物质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在这之前,我们并不了解彗星内部的情况,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深度撞击’来收集彗星内部的信息。”

  惊世碰撞,照亮神秘彗核

  “坦普尔1号”是由冰、石组成的彗星,约14.4公里长,4.8公里宽,于1867年由法国人恩斯特·坦普尔首先发现。每隔5.5年,它就要进入太阳系的轨道飞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了解仅限于此,对其内部结构完全一无所知。这次撞击将使研究人员一窥其“庐山真面目”。

  根据科学家推算,只要“深度撞击号”在1月28日前发射就不会错过2005年7月4日与“坦普尔1号”的会合。届时撞击产生的威力相当于4.5吨TNT炸药的爆炸力。彗星表面将被撞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2-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

  碰撞前,撞击器将在最近的距离(根据彗星表面尘埃的厚度来定,可能是在离彗星20到300公里之间)拍下有史以来第一张“坦普尔1号”彗核照片。而飞行器携带着最先进的多分辨率成像设备、红外线光谱分析仪以及光学导航器等装置,将在距彗星约500公里处的地方进行观测。同时,天文学家们还将在地面组织一场国际规模的观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斯皮策和钱德拉太空望远镜也将悉数上阵,全神贯注地全程监测“坦普尔1号”。

  迄今为止,人类仅拍摄到三颗彗星的彗核照片———哈雷(Halley)、伯莱尼(Borrelly)和维尔德2号(Wild2)。

  “天外袭击”能否避免?

  此次“深度撞击”彗星计划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地球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尽可能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转守为攻”。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对地球的冲撞,可能将于几百年后发生,对于地球来说,属于潜在的危险。天文学家称,小行星与地球近距离接触每1至2年就会发生一次,只是人类没有观测到。2004年3月19日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在南大西洋上空约4.3万公里处“疾驰而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距离最近的一次“地星接触”。

  不过,科学家也一再强调,这次撞击不会摧毁彗星或使彗星偏离其运行轨道进而撞击地球。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从科学角度来看,‘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深度撞击”也是美国好莱坞1998年出品的一部影片的名字。影片中,天文学家们轰击一个将与地球相撞的彗星,但彗星被劈为两半后还是有一部分砸进了大西洋并导致海啸。但是“深度撞击号”和好莱坞大片同名纯属巧合。

  人类的彗星探索之旅

  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彗星,由1985年NASA的探测器“国际彗星探险者号”完成。这个探测器原本打算对太阳进行观测,后来才改道考察彗星。

  1986年,欧洲航天局(ESA)“乔托”号探测器成功接近了哈雷彗星。这个探测器飞到了距离哈雷彗星彗核不到600公里的地方,冒着被彗星散发出的尘埃粒子击毁的危险,成功地拍下了哈雷彗星花生形状般彗核的照片。

  1999年2月,NASA发射了星尘号彗星探测器。2004年1月初,星尘号成功地在距离Wild2彗星150公里的地方收集到彗核发出的物质,并将于2006年1月带着采集到的样品返回地面。

  2004年3月2日,ESA发射了“罗塞特”彗星探测器,对67P/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进行观测,并计划于2014年发射着陆器“菲莱”到达该彗星表面。(麦麦)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