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大救援催生新慈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02:49 山西新闻网

  由大救援萌发的“新慈善精神”会不会让更多的穷国受益呢?

  假如这场大海啸发生在二三十年前,至少有两件事与现在不同。一是不会有那么多的外国游客在印度洋海滨度假。二是许多国家的媒体不会做如此全面、深入和及时的报道,因为当时媒体的技术力量还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根据这两个原因,我们大体可以断定,20年前不会出现现在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援助行动。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间援助陆续开始。放眼全球,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非洲人全都一样,现代化的媒体通过迅速的报道把各种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这简直就像是一场全球民众的总动员。当你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看到德国矿工在上班前为死难者默哀的大幅照片,当你听说连非洲那些穷国的老百姓也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来捐款,你一定会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越走越近。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许许多多老百姓已经开始意识到,当我们更像邻里乡亲一样居住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时,我们就不该忘记这样一句老话:如果你的邻居没有安全感,你也不会感到安全。从此,国际援助将不再只是一个“软目标”,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更关系到这个国家自身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安全。

  有学者指出,如果同样的海啸冲击的是西方国家,后果肯定不会如此惨重。自然灾害就像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躲在暗处的敌手,它用狰狞的目光寻找着下手的机会,在最薄弱的环节,给了人类沉重的一击。它表明,我们这个世界还很脆弱,而贫穷就像是我们的“软肋”。就在海啸发生前不久,联合国公布的一项调查说,全球有54个国家要比1990年更穷。这一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仍对全球化持怀疑、抵触的情绪。全球化走到今天这一步,理应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状态,理应从全球的角度来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推动这场大援助的那只无形的手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追求,尽管它还可能处于自发的状态。当紧张的救援行动仍在进行,一些专家学者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由大救援萌发的“新慈善精神”会不会让更多的穷国受益?它会不会成为一种持续的努力而让全球化的发展变得更为平衡呢?

  此次全球性大救援的意义就在于,它首先是由媒体造成的传播效应导致了国际舆论的变化,促使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利最多的富国加快了援助步伐,增加了援助的幅度;其次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具备了援助的能力;第三是不同肤色、不同国界的人们慷慨解囊,表达他们的关爱之心。这最后一点显然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它包含着对全球化的深刻反思和批评的意味。这种由全球化的发展而促动的民众力量必然会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它将对全球化的进程和方向,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催生出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新的道德理念,促成一个更为合理的全球合作机制。《环球时报》记者丁刚(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金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