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美军虐囚案判决是人类悲悯不灭的一个开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09:12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2004年岁末苏珊·桑塔格去世的时候,她在《纽约时报杂志》上《论他人之酷刑》一文中所留下的担忧和批判仍然吸引着整个世界的目光。那时候整个世界都和苏珊·桑塔格一起在等待着对于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历史判决。 这个等待终于在2005年北京时间1月16日晨到来。美国军事法庭做出宣判,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内带头并煽动虐待囚犯的美国陆军下士查尔斯·格拉纳因人身侵犯、共谋、虐
在理性的历史战场上,胜负双方从来就没有灰色地带。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利益和权利的斗争中。这次判决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首先就是判决体现了对于人类理性的最大尊重。由于政治伦理的不择手段,常常超越普世理性的范畴,因此政治行为以及战争过程中,残暴和无良曾经随处可见。对残暴的审判,实际上正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类理性。 其次,人类基本权利在任何场合与任何环境下神圣不可侵犯,经过此次审判,将更加为历史所关注。众所周知的是,战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放下武器的时候,也承担了将生命和权利交给拿着武器的对手的风险。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第一次确立了现代战俘的观念以及他们的基本权利。而1929年《关于改善战俘命运的日内瓦公约》、1949年《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这些全人类共同认可的准则都重申,当战士们拿起武器参加战争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只是他们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责任,因此不应当以各种方式妨害其人身权益。 但是战俘们的基本权利,在每一次战争中,总是不自觉地被放置在人类理性的灰色地带而遭到忽视。尽管从时代划分上说,人类早已超越了启蒙岁月,但是对于自身权利和基本道德的启蒙,常常会重新被唤起。这次判决带给我们的基本精神是,尽管在战争中,双方为了特定目的而彼此杀戮,但是对于同类生命个体基本权利的保护,必须超越个体、国别、不同社会利益而受到普遍认同。 虐囚军人受到的审判,同时重新划分了人类性格中正义和非正义的范畴。一方面,由于从战俘嘴里套取情报的需要,战俘也往往成为国家间行为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惨烈及根深蒂固的报复心理,放下武器的人在战争停止后往往无法得到宽恕。 因此在正义目的或者正义名号下的任何行为,是否都具备正义性,在这次审判之后,将给人们以新的定义。 美国选择在1月份伊拉克大选之前对虐囚案件作出宣判,当然不能排除其存在的政治动机。毕竟这会给动荡中的伊拉克带来一个民主社会的示范。但是“总有一些权利超越私欲”,这是我们面对残暴时的最高理想。无论如何,1月16日的审判是人类悲悯不灭的一个开端。其实无法忽视的是,不论在地区冲突的战场角落,还是在整个国际政治领域,对于个人权利的侵犯还没有完全停止。这次审判只是让我们面对残暴不再失语,想起来还不足以让我们欢喜和满足。(来源: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