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周刊:惊魂米拉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21:38 新京报 | |||||||||
1月13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记者与新快报同行黄巍俊来到位于班达亚齐郊区的军用机场。三天前,我们曾经在这里登记,但由于飞往灾区的军机非常少,而记者又属于运送优先等级最低的人员,所以我们并不能肯定可以登机。我们找到一名马来西亚军方负责协调货运的联络人,这名联络人还没等我开口,就喊出了我的名字”ZHANG TAO”。我想,一定是我们连续几天的“叨扰”,已经让他印象深刻。他让我们在停机坪等候,告诉我们2小时后可能会有一架直升机飞往米拉务。
飞机沿着苏门答腊岛的南部海岸线飞行,我们不停地透过窗口拍摄遭海啸袭击后的海岸线。一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米拉务上空,这里到处都是废墟,重建工作比班达亚齐落后很多,飞机降落在一个临时直升机场。 It’s not my servers,sorry 看着腾空而起的飞机,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回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我们原本打算当天往返,自带的食物和饮用水只够支撑一天。那一刻,一种不祥的感觉顿时笼罩在我们心里。在这个离新闻现场最近的地方,我失去了拍照的欲望,开始寻找一切可能的返回方法。 我们找到了印尼军营。我们被告知,3天以后才有直升机。 同行的黄巍俊拿出两支烟和负责登记的印尼士兵纠缠了许久,仍然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我们开始在附近转悠,恰巧碰上了会讲汉语的新加坡空军工程兵,我们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不停地讲述我们的情况,他们表示可以送我们去靠近海滩的一个美军临时机场碰碰运气。 美军的这个机场非常空旷,我们硬着头皮找到他们的军官,用不熟练的英语附加肢体语言终于让他明白了我们的意图,他说了一大堆英语,最后摊开双手,“It’snot my servers,sorry(对不起,这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听懂了最后这句。 有困难找民警 回到最早的着陆地点,我们碰到了几个印尼当地的记者,他们告诉我们米拉务郊区还有一个小型机场,也有军机起降。但是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有谁可以送我们呢?走过两个街区,几名荷枪实弹的印尼警察正在街头,脑际突然闪现出“有困难找民警“的标语。看了我们手中的地址,两个警察让我们坐上他们的警车,示意会送我们去。警车开始在狭窄的小路上行驶,道路两边的景色由倒塌的房屋逐渐变成了热带雨林,警车不时减速,小心地绕过被冲毁的公路。又行驶了约半个小时,还没有到达机场。我们心里开始忐忑,这两个警察会不会中途扔下我们,或者见到我们大个头的相机起了歹心? 你好 1个小时以后,终于到达了郊区的小机场。我长出一口气,尽管还不知道这里能不能坐上返回班达亚齐的飞机。走进机场,只见机场上停着新加坡空军的一架美洲豹直升机和几架运输机,几个飞行员模样的人在飞机旁聊天。我上前先用英语自我介绍,一听我来自中国,其中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立刻说了一句“你好!”在印尼采访的一周以来,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15分钟以后,我们已经在飞往班达亚齐的途中了。 新京报记者 张涛 摄 相关专题:新京报摄影记者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