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接轨与食品日期(一己之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9:47 环球时报

  于非

  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发生地震和海啸之后,中国发起了迄今规模最大的海外救援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然而,因中国的食品包装标注日期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一些国家引起了不必要的误解,结果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用来诋毁中国。

  中国食品包装习惯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即何时生产、可以存放多长时间。而国际上通行的标注方法却是有效期至何年何月何日。在印尼等国,中国援助的一些食品因为标注日期太近,引起少数灾区百姓的疑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食品怎么能运到灾区呢?殊不知,为了把最新鲜的食品及时送到灾区,中国政府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安排生产,一些食品是当天生产,当天发送,通过包机迅速运往灾区。途中所需时间当然很短。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的组织和个人,误把食品标注的生产日期当作有效期,草率地认定中国援助的是过期食品。

  为消除误解,澄清事实,中国驻印尼等国使馆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新闻机构仍在炒作这一问题,挑拨有关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损害中国的形象。

  接触过外国食品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食品只注明“有效期至某年某月某日”。对消费者来说,拿起食品就知道有没有过期,能不能食用。但很多中国食品标注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只能使人知道某个食品是何时生产的,能保存多久,至于到什么时候还有效,还需推算一番。有的食品,比如1月21日生产,保质期3天,消费者马上能知道过了24日就不能吃了;但如果保质期是15天,就需要掐着指头算一算;要是保质期是180天,那可就麻烦了,因为1个月有30天的,还有31天的,2月还有28、29天的。

  也许,最初制订这个规定的人想让消费者心里明白,这个商品是何时生产的,吃了心里踏实。可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某个食品是何时生产的、能保存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了什么时候就不能吃了。在许多国家,人们习惯于使用计算器,算术能力很差,中国的标注法他们靠心算或掐指头是算不出来的。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喜欢说与国际接轨。许多行业标准接了轨,效果确实很好。但也有的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误导老百姓,比如重量不用大的整数,而用450克、220毫升之类让普通人无法与一般的计量单位相比较的数量。还有的食品从不出口,却千篇一律标注蹩脚的英文,让人哭笑不得。

  但是,像食品这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无论是从与国际习惯相一致的角度,还是从方便顾客的角度,其有效期的标注都应当与国际接轨。因为即使不为了出口,生活在国内的那些外国人也很希望能有一种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的标注法。

  《环球时报》〔20050121 第15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