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公司吸引力没有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0日08:54 南方都市报

  “中国公司吸引力没有消失”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副总裁林梅谈中国航油巨亏事件影响

  主角

  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6月4日。1999年12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而成立了目前的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交易所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由其属下的两家子公司——新加坡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和中央托收私人有限公司共同负责管理。新加坡交易所已于2000年11月23日成为亚太地区首家通过公开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它是亚太地区首家企业股份制化的集证券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交易所。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共有605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中452家在主板上市,153家在自动报价系统(SESDAQ)上市。总市值为4300亿新元。

  专访背景

  中国航油丑闻是对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最大一次打击,其连锁反应让投资者担心中国国有控股集团的公司治理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标准。首届“泛珠三角海外融资上市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副总裁林梅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并在会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人物

  林梅

  林梅1995年4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技术经济方向的工学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时,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及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加入安达信华强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及商业咨询服务工作。她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加入新加坡交易所,主要从事中国市场拓展工作。

  她积极参与新加坡交易所在中国的各项推介活动,曾代表新加坡交易所在许多大型会议中演讲,包括2002至2004年的第五、六、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高科技博览会、2002及2003年第四及第五届中国高科技交易会、“2003年中国—新加坡商业峰会”、“2002年中国(青岛)证券与投资国际论坛”等。为推动中国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顺利上市,林梅积极地与许多中国相关机构沟通联络,如中国证监会、各级金融办和体制改革委员会、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以及其他相关中介机构。

  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突曝巨亏事件,引出了是否有必要加强新加坡交易所的监管规范的问题。于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副总裁林梅在出席上月在广州举办的首届泛珠三角海外融资论坛时,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人物。

  “605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截至2004年10月),其中452家在主板上市,153家在自动报价系统(SESDAQ)上市,总市值为4300亿新元……68只中国概念股(包括在SESDAQ上市的公司)、50家香港企业、11家台湾企业……”

  林梅有着电脑一样的记忆力,一个个数字没有停顿地倒出来。“没办法,几乎天天在说。”她告诉记者,为了推动中国企业往新加坡上市,她几乎每个月都要数次往返中国与新加坡之间。

  尤其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巨亏事件东窗事发后。

  新加坡市场比较理智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新加坡交易所一向被认为是管理最严格、最高效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在如此严格的交易所发生中国航油巨亏事件,这对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有什么影响?

  林梅:影响不可能没有。首先讲结果,因为这个事情是第一次发生在我们交易所,当时我们也很震惊。第一时间,我们密切观察60多只中国概念股的表现。

  中国航油第一次披露巨亏消息是去年11月30日,去年12月初的时候,很多中国概念股价格开始下跌。到今年1月5日,我们把这68只中国概念股的股价与它们在11月30日的股价做了一个比较,发现已经超过2/3的股价回升到事发之前的价位,有一些股价涨幅还超过了以前的价位。比如中远集团。

  中国航油事件对中远集团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它与中国航油一样是一个国营背景、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舆论的、媒体的以及监管部门的矛头马上对准了它。中远集团的股价曾经跌到0.965元/股,这使中远的总经理很担心。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启动了新交所的监管系统,让中远集团发布他们的良好业绩,使他们短期内股价得以回位。

  我记得,中远集团11月30日的股价最高是1.19元/股,到1月5日的已涨到1.26元/股了。

  新加坡的市场还是比较理智的。

  中国航油巨亏是偶然事件

  南都:这件事情对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应该也有所震动吧?

  林梅:你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笑),是不是说新加坡交易所在管理上面有漏洞或是放松了警惕?这个问题我们目前回答还是太早,因为这个事件最后的调查真相还没出来。

  新加坡一直以来以监管比较严明、市场比较规范而著称,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偶然性。其实,我们也注意到,有的企业在新加坡市场上建立了它们自己看似完善的系统,而该系统未必正在运作。

  因此,我认为光有一个系统的形式是不够的,它必须在运作。新加坡交易所将来在这些方面可能会更加留意。

  至于说新交所未来在条规方面、管制方面会否有什么新变化,我想现在还言之过早。希望过些时间大家再看看我们有什么变化。

  新交所未改变上市标准

  南都:在中国航油事件、创维事件后,最近中国内地的企业间、经济学家之间有这样一个争论,什么样的模式才适合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你所接触的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它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林梅:新加坡交易所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既有英美市场监控模式的公司,也有中国内地的家族式的公司。

  我觉得其实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并不太重要。作为交易所,我们没有权利去认定哪一种管理模式更为必要,我们交易所要求的是公司能按规定最及时、最快地披露信息,这才是我们最迫切要达到的目的。

  南都:中国航油事件发生后,会否让新加坡交易所对中国国有企业赴新加坡上市有一定的顾虑?

  林梅:(笑)不知道内地有没有关注新加坡的媒体对此事的反应?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说,中国航油因为是国有企业,公司出了事情,CEO会通过政府渠道得到保证,并送回事发地接受相应的调查或处理。新加坡的媒体问,假设是一些私营企业发生类似事情,他们的CEO会不会得到这样的保证?他们认为恐怕潜逃的居多。

  事实上,大家对这个事情看法是比较理性的,新交所没有打击一大片。

  我相信市场是有很多人可能对中国企业存在这样的疑问,这很正常。但从交易所的角度,我们并没有把事件扩大的想法。

  现在大家都希望事情能得到最后的落实。之后,我们会仔细分析,到底是监管系统出了问题,还是公司治理的问题。

  如果从交易所目前的角度,如我们的CEO谢福华1月9日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上所说的:第一,新加坡交易所还是欢迎优秀的中国企业来上市,到目前为止,新交所的上市标准还未发生任何变化;第二,我们提请要到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注意,市场的投资者会有一些顾虑,对中国来的企业可能会要求知道更多的事情。

  新加坡交易所优势不减

  南都:新加坡和香港是中国企业上市选择最多的地方,中国企业选择香港上市多半因为香港是“自己人”,那么新交所有哪些特点?

  林梅:(笑)我想新加坡也可以说是大半个自己人吧。有那么多华人,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历史文化上都有相近的地方。

  新加坡与香港还有很大的一点不同——新加坡是亚洲的区域市场,中国有68个企业、香港有50间企业,台湾有11间企业在此上市,大中华地区还是占了很多比例。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到新加坡来上市,去年有2家印度公司,还有东南亚20多家企业以及北美、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企业来新上市,所以说新加坡是个区域市场。

  而香港的交易市场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大陆的H股,很少有来自海外的企业在香港上市。

  如果要分析新交所的优势,我认为有几点,一是新加坡没有外汇及资金流动管制,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所募集的资金可自由流入、流出新加坡。二是新加坡是一个高效的、管理完善的市场。这一点对于寻求树立良好公司治理形象的中国公司很有吸引力。我相信这个吸引力即使发生了中国航油事件,也没有消失。第三,新加坡市场是开放的,管理是透明的。上市标准市场化、条例设计灵活。第四,新加坡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2003年末,在新加坡境内管理的基金总额已达到4650亿新元。

  南都: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他们的市值所占比重有多大?

  林梅:企业的数量大概占11%-12%,但是市值并不很大。新加坡有60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国企业有68家,但是市值稍小,因为新加坡有很多本地的大企业,如新加坡电信等占据了主要地位。

  市场成熟度决定监管模式

  南都:现在的证券交易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准入条件宽松但监管非常严格,另一种是门槛很高但监管没那么严格。你认为这两种模式对中国企业来说应该如何取舍?

  林梅:这是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出现的两种不同模式。随着市场发展,审核制会转向披露制。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新加坡也在上市门槛上设过很多标准,而且对新加坡的本地企业和外国企业完全不一样。很难说哪一种模式适合哪一个市场。这得看市场的成熟程度,新加坡当时不成熟的时候不也是交易所说了算,可以没有理由地拒绝任何上市申请吗?

  现在我们当然不会了。投资者的选择能力很强,我们交易所也从核准的角色,向鼓励公司主动披露这样一个角色转换。其实我们最关心的是,企业能不能把它的问题披露清楚。这就把责任转给了投资者。

  我觉得国内的投资者可能还不如国外的投资者成熟。海外的投资者投资时能接受有赚钱的或亏损的可能,所以他们不会刻意追究监管机构的责任。再者,国内市场及政府给企业以很大的压力,这也是市场成熟度的问题。

  南都:那么在监管系统上,新交所有哪些特别的措施?

  林梅:在过去两年里,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许多措施来提高其交易所内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的素质。

  其中包括对相关事件信息披露的更广泛的指导,财务结果由半年报告一次变为每季度报告一次,在必要时启动公司调查以评估申请上市的公司。新交所还增加了上市经理人对其所负责的上市公司的责任,如对申请上市公司进行尽职调查的责任。上市经理人应对其负责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12个月内保持联系。

  本报记者 李银 实习生 覃羿彬

  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标准(图表略,详见报)

  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境外公司构成(图表略,详见报)

  截止到2004年10月31日

  资料来源:新加坡交易所

  图:

  本报记者 曹原 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