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年过出中国味——2005年春节假期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5日17:35 新华网

  ——2005年春节假期盘点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丁海军、赵华

  今年春节,人们分明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潮流:回归传统,重拾失落已久的记忆。

  今年春节,世界给予了这个中国节日前所未有的关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放射出愈发璀璨的光彩。

  各种传统民俗的复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人们在尽情欢笑的同时,也在深入思考,如何给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如何更加牢固地护住我们民族的根。

  爆竹声重新点亮城市夜空

  今年一些城市将“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改为“限放”,一字之变给市民增添了许多欢乐。

  北京除夕夜、大年初一、破五,无数市民或结伴同行、或全家出动,赶往五环路外的指定烟花爆竹燃放地点,点燃了五光十色的花炮,尽情欣赏“火树银花”的美景,重温“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庆气氛。

  千里之外,与北京同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也在这个春节有限解除了已施行十年的烟花爆竹禁放令。大年三十中午刚过,南京6个主城区12个燃放点爆竹齐鸣,礼花绽放。除夕夜飘洒的小雨也没有减弱市民的燃放热情,零点,燃放达到高潮,古城夜空被朵朵礼花装点得绚烂多姿。

  1993年春节,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北京开始禁放鞭炮,全国先后有近300个城市群起效仿。但近年来,保留春节燃放鞭炮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日渐高涨,目前已有100多个城市取消了禁放规定。

  广西南宁一位姓莫的中年人说:“在爆竹声中,才能体会过年的滋味,不放鞭炮助兴多没意思!”他的观点代表了全国很多人的想法。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禁放令自打颁布实行的那一天起就在遭遇着尴尬,而且这种尴尬还在继续。一方面政府部门对违禁燃放者不断查处,一方面偷放行为屡禁不止。

  早在1998年,石家庄市政府就燃放解禁事向1739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意见时,就有82.6%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解禁。

  山东一位社会学专家说:“取消春节禁放,总体来说还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致伤等情况毕竟只是小部分,不能因噎废食。”

  在至今仍未解禁的兰州,一些市民认为,节日里听不到鞭炮声,就如同饭菜里缺盐一样乏味。虽然禁令仍在,但大年三十中午,一位老人仍在西北民族大学附近放烟花,他一边教小孙子点炮一边说:“过年不放烟花不放炮,有什么过头?”

  北京学者李源认为,鞭炮之于春节,如同圣诞树之于圣诞节。春节放鞭炮习俗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

  当然,禁放自有禁放的道理。但大多数人比较认可限放或有限禁放。

  老庙会又成娱乐新宠

  在沈阳,已沉寂百年的皇寺庙钟声在2005年的春节再次响起,数以千计的人走上皇寺庙会的平安桥,祈求新的一年祛除百病。好奇的年轻人将硬币投入小小的方孔,击中福禄寿喜吉祥钟,仿佛回到300年前的沈阳北市场。

  最发达的北京庙会,今年又闪现出许多新亮色,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历史悠久的厂甸和地坛庙会打出“怀旧庙会”的招牌,听京戏、拉洋片、喝茶汤、跳财神……几乎所有京味文化都可以在此觅得踪迹。在厂甸,“京西古幡乐”“运河龙灯”“五音大鼓”“老北京吆喝”等濒危民族民间文艺,把游客拉入历史岁月。地坛庙会则推出仿清祭地表演,还请来著名民间艺人,向游客讲述老北京的民俗历史,豆汁、焦圈等老北京小吃摊的人气也格外兴旺。

  今年庙会的红火,主要得益于更加鲜明突出的民俗文化特色。南京夫子庙以大型灯展引来百万游人。花灯市场300米长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曾数度出访欧美的扎灯老艺人陆有文扎制的金荷花灯,汇集了剪、刻、扎、染、裱、糊及刷金技艺,既显精湛工艺又极具富贵特色,一上午就卖出100多盏。

  天津古文化街的“贺新春、逛古街”民俗游庙会同样游人如织,秧歌小品、舞狮队、传统曲艺、抖空竹等活动纷纷登台亮相。

  成都大庙会成了民间绝活的集锦会,光是看一下项目单就可想见其繁盛和有趣:民间表演有川剧变脸、吐火、四川清音、金钱板、杂耍;传统手工艺品有蜀绣、面塑、糖人、剪纸、竹雕、风筝、皮影、木偶、花叶面、民族乐器、川剧脸谱……

  曾为年味渐淡而神伤的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今年找到了开心的感觉,他说:“今年的年味比往年活泼多了,从北到南,年节文化和传统庙会开始结合起来。”

  很多人逛庙会不光是为了玩,更是要体会过年的喜庆气氛。在北京地坛庙会的小吃摊前,一个女孩端着盘炸灌肠,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站脚来吃的地方,她向身旁的奶奶抱怨:“怎么这么挤啊?”奶奶却说:“这才像过年呐!”

  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在沈阳皇寺庙会上,一位让5岁儿子骑在脖子上的爸爸告诉记者,之所以冒着寒风带孩子来看中国式摔跤表演,是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识,而不是天天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电视节目。

  回家,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尽管图省事到饭馆吃年夜饭的大有人在,还出现了备受争议的“万元年夜饭”,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亲手烹饪、品尝“团圆饭”。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对很多人来说,年夜饭远非“吃什么”所能涵盖。笃笃的砧板声、菜肴下锅的哗啦声、孩子们的欢笑声……隐藏在这些细节背后的幸福温馨感觉,是其他形式永远无法替代的。

  尽管把春节7天完全当成假期、外出旅游的家庭有增无减,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回故土,不顾破费之痛和礼仪之苦,不厌其烦地走亲访友。休闲娱乐固然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浓浓的亲情友情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民俗游成为今年春节旅游的新亮点。在杂志社工作的李谦先徒步走黄河,然后到陕北过大年。“我觉得只有到那些地方,才算过了个真正的年。”他说,“在乡村过年,感觉一切都是原汁原味。乡亲都很朴实,而且保留了过年最传统的习俗,比如守岁、拜土地神等。”

  一些湖南城市家庭年前就去了传统习俗保存完好的农村,每天严格履行当地过年的各项“规矩”,直到大年初五才离开。不少香港、台湾、澳门的游客来到山西晋中、五台山等地,和当地居民一起包饺子、贴窗花、扭秧歌,按山西风俗过年。

  表面看来,这些人是在春节期间离家出游,其实他们却是在回归自己内心深处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带孩子回到潮汕家乡过传统春节的澳大利亚籍华人张先生,希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亲友,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深对家乡的感情。“多一些这样的亲身体验,孩子们才不会忘了自己的根。”他说。

  回家,是中国传统年节习俗的精神核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如是说。自汉魏以来,中国的年节逐渐形成了与西方节日截然相反的精神内容,即强调回到家庭内部团聚,而不是走出户外狂欢。

  他分析,对传统精神的回归有着深刻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原来以亲属、邻里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紧密的家庭体系逐渐解体,城里人住进了彼此相对隔绝的楼房,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平日无暇顾及亲友之情,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兴起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快捷而乏味。

  “人们在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同时,内心的失落感也在加剧。”他说,“很多人都是单枪匹马闯社会,在取得了各种成就的同时,也被严重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所困扰,寻找归属感的渴望日益强烈。人们想在过年这个最能集中体现传统精神的时候重温被现代工业社会冲击得支离破碎的传统习俗,弥补已经残缺的交往关系,使之得以保留。”

  76岁的乌丙安教授认为:“人们对现代化带来的精神贫乏已经有了警觉。”

  刘铁梁说,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对唤起人们古老的记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复归传统更是广大民众自发的愿望,是中国人希望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国年,世界年

  美国总统就农历新年发表贺词,法国总统向中国人民祝贺新春,英国首相向华侨华人拜年,罗马尼亚总统过年拜访中国使馆……这都是今年春节的新鲜事。

  就连总共只有一位华裔上院议员的英国议会,今年也破天荒头一次举办了“送猴迎鸡庆祝晚会”。

  美国纽约州今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春节列为法定节日的州。菲律宾政府也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确定为全国特别“工作假日”。

  古老的中国春节正越来越多地得到世界的认同。

  这种局面的出现,自然首先归因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影响力扩大。南京一位专家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开始怀疑自身的文化,向往西方的强势文化。在近现代发展史以及当下的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一次又一次强烈的冲击,却少有回归的倡导,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文化自信的丧失。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极具潜力的中国市场不仅对西方人来说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力,也使得华人在国际上发出了日益强大的声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重拾自信。

  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则是引发海外“中国热”的深层原因。今年是头一次在中国过年的英国人吉利因·佩特森的感受也许可以代替很多“老外”的看法。他是在一个北京家庭里过的春节,切成各种形状、颜色各异的蔬菜堆放在灶台上,案板上放着新鲜的鱼,旁边还有一盆刚和好的肉馅,包饺子用的面在盆里醒着……这一切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一种仪式”。

  佩特森有生以来第一次加入中国人放烟花爆竹的行列,除了感到“非常壮观”之外,他还觉得这种已有2000多年历史、意在驱逐瘟神的东西十分神秘。

  初一清晨,佩特森和朋友一家去了京郊旅游胜地八大处,为新年祈福。沿途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和写有祝福的小纸片,寺庙里缭绕的香烟与悠扬的诵经声,使这个在基督教文化里长大的年轻人颇感新奇。听中国朋友讲着数不清的故事与风俗,这个已在台湾待了6年并多次到过香港的英国人仍然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涵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他感叹道:“民族的亲和力有很多是靠我们的民俗维持下来的,民俗不是看的,不是与我们无关的,而是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这种团结的情感到关键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来,这种无形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美女财神
怦然心动柔美情怀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