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后萨达姆时代”大选埋下诸多隐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16:07 新华网 | ||||||||
伊拉克2005年1月30日举行了“后萨达姆时代”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根据伊选举委员会2月13日正式公布的结果,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伊拉克团结联盟”成为此次选举的赢家,获得约48%的选票,并有可能获得总理职位。什叶派主政伊拉克是1000多年来什叶派首次在主要阿拉伯国家掌权。什叶派在伊拉克政坛异军突起不仅会导致伊国内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且将对伊拉克与美国关系、中东地区国家关系等产生重大影响。
伊国内政局变数增多 首先,逊尼派抵制大选,选举合法性遭质疑。逊尼派人口占伊总人口的20%,是萨达姆时期的统治力量。在此次以选票数量定权力比例的大选中,从安全因素考虑,逊尼派最大的政党———“伊拉克伊斯兰党”主席哈米德2004年底曾要求推迟选举,并建议美军保证逊尼派在议会中占据一定比例。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该党被迫退出大选。此后,伊最具影响力的逊尼派团体“逊尼派穆斯林长老会”联合60余个政治、宗教、人权团体组成势力强大的“逊尼派穆斯林学者联盟”,联合抵制大选。2月2日,“穆斯林长老会”及“伊拉克伊斯兰党”称:“鉴于逊尼派投票率极低,此次选举不具广泛性、合法性。过渡国民议会不具有起草宪法、组建过渡政府等权力。” 其次,权力重组将引发新的利益纷争。按照临时宪法,无论过渡议会各派比例组成如何,临时政府内部都将严格依据三大派别的比例分摊权力。即未来伊政府将维持多党联合执政格局。这种各派权力“共享”虽可避免“一党独大”及由此引发的内乱与分裂,但逊尼派会因实权大幅“缩水”而加深与什叶派的敌意。特别是临时宪法规定,如伊拉克18个省中有3个省份内1/3选民否决,新宪法草案就将流产。而逊尼派至少在4个省中占据多数。如未来什叶派一味冷落逊尼派,他们必然动用否决权,从而给伊政治重建带来挑战。 再则,什叶派内部教派众多,政见不一,如“伊拉克团结联盟”政治目标是伊“主权、统一和伊斯兰身份”,尽快结束美军占领,而“伊拉克人党”则主张世俗、亲美,延长美军驻留等。即使什叶派参选联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如“伊拉克团结联盟”中,哈基姆领导的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主张建立多党民主制的联邦国家,达瓦党则主张建立伊斯兰什叶派政权。此外,什叶派中的世俗派与宗教党严重对立。如许多世俗派对西斯塔尼将40%席位分给宗教政党深感不满。 最后,库尔德人离心倾向加重。库尔德人自1991年起在北部建立自治区,并兼并石油资源丰富的基尔库克。此次,库尔德两大政党联袂组成“库尔德联盟”角逐大选,并提出保持库族自治地位,否则就分裂出去。而西斯塔尼从开始就反对库尔德人自治,并将反对把基尔库克划归库尔德人的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土库曼人纳入“伊拉克团结联盟”麾下。什叶派与库尔德人之间的矛盾凸现。 根据伊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在过渡议会275个席位中,什叶派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获得140席,库尔德联盟获得75席,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民族和谐组织获得40席,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领导的政党获得5席,其余15个席位由另外8个政党及联盟分得。 各派别议会席位相差悬殊,无疑为其日后的权力之争埋下隐患。未来伊三大派别内部间、各派之间围绕如何制宪、组建政府、权力分配及石油利益分割等方面,必将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 此外,因关闭边界致使大量伊拉克人未能参加投票,加之大选中无处不在的美国影子,以及缺乏国际监督等,均使人对伊选举合法性产生疑问,这都将对日后的政治重建及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产生负面影响。 什叶派崛起影响伊与中东国家关系 第一,两伊关系将升温。伊拉克什叶派与伊朗渊源很深。西斯塔尼原本就是伊朗人,大选前夕,西斯塔尼还亲赴伊朗寻求咨询和援助。而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和达瓦党曾长期在伊朗活动,并得到伊朗资助。哈基姆在2004年回国前,曾流亡伊朗23年,并与伊朗政府“过从甚密”。而伊朗一直积极推动大选,希望伊拉克什叶派赢得大选,早日掌权,从而形成一个亲伊朗的新政府。因此,什叶派主政伊拉克,将使中东什叶派力量明显上升,使中东地区格局生变,使美欲孤立、遏制与打击伊朗的意图受阻。 第二,将引起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疑虑。什叶派在大选中获胜的前景使其周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及约旦、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政府忐忑不安。这些国家的王室虽都是逊尼派,但也有12%的人属于什叶派。巴林人口中的大多数和科威特人口中的1/3属于什叶派。在沙特,盛产石油的东方省的居民大多数属于什叶派。不少国家不仅视布什“出口”的民主为洪水猛兽,更担心伊什叶派崛起刺激国内的什叶派“政治觉醒”。科威特外交大臣萨巴赫·萨利姆最近指出:“任何派别性主张不但使科威特关注,也使其他邻国关注。”他认为,巴格达不要走“这条可恶而危险的道路”。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说:“最坏的结果是新政府由伊朗支持的人控制,而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这轮‘什叶派新月’的崛起,对于整个地区是不稳定因素。”因此,选前约旦、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积极呼吁逊尼派参选,但一旦伊拉克什叶派得势,即便是世俗什叶派执政,未来其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仍难预料。 第三,叙利亚与土耳其将对伊心存戒备。叙利亚、土耳其和黎巴嫩境内分别有1200万、150万和10万库尔德人,它们担心伊拉克库族自治或独立,引发本国内部库尔德裔居民分离意识。因此,它们对伊大选持“冷眼旁观”的消极态度,对伊未来政局走向“忧心忡忡”。 美国可能“作茧自缚” 在布什的战略中,伊拉克实现民主只是其“大中东计划”的一部分,大选对推进中东民主具有示范意义。但是,在宣称伊大选是伊政治重建的阶段性胜利的同时,现在让布什政府最感头疼的是如何与伊什叶派政府打交道。萨达姆时期,什叶派长期受压制。美武力“倒萨”后客观上为什叶派提供了崛起的大好机会,因此什叶派在战后基本上与美“配合默契”。但鉴于伊拉克什叶派与伊朗关系密切,因此什叶派掌权后能否“俯首帖耳”于美仍是未知数。 目前伊境内约驻扎着包括美军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军队,伊人视其为“占领军”。伊拉克团结联盟把要求撤军作为竞选的一大“招牌”,他们主政后,很可能采取“先选举,后请美国走人”的做法。2月15日,伊拉克28个未参选党派提出一系列参与伊政治进程条件,第一条就是要求多国部队制定明确的撤军时间表。 综上所述,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排除美伊未来关系生变的可能性。美国在伊拉克的这场民主试验很可能使美“作茧自缚”。(半月谈、编辑:李敬臣)(来源:半月谈) 相关专题:伊拉克战争两周年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