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15个情报机构积极扩充外派谍报人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04:11 人民网

  人民网3月9日讯 自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的15个不同类别的情报机构在饱受国会方面的猛烈抨击后,纷纷开始积极扩充自己手下的反恐怖人员数量。其中最受欢迎的要算精通语言学、分析技巧和电脑技术人才。这些新特工将被派到海外工作,以便最终完成获取情报和策反恐怖组织内部人员这两重重任。如同潮水般涌来的应征者简历让有关方面应接不暇,因工作量实在太大,很多背景检查工作被迫要承包给私人公司来完成。然后再由政府部门对初选合格者进行深入考察。有些美国人因此担心,部分高明的恐怖分子可能利用
这个机会乔装打扮,粉墨登场,并且通过精心包装自己,成功渗入美国情报机构窃取反恐怖领域的重要情报。不过,多数相关部门官员表示,这种猜测缺乏真凭实据,并没人因此被捕。

  《洛杉矶时报》报道,最有可能被情报机关相中的合格人员是那样在中东和南亚地区长大,精通当地文化和语言的“归化美国公民”(并非在美国出生,但后来成功加入美国国籍的人)。如何对这些“外来户”进行严格背景检查成为关键问题。同时,受到美国隐私保护法的限制,各个情报机构之间不能共享申请人资料,因此,被一个间谍机关拒绝的申请人还可以到其他部门去碰碰运气。在此前进行的招聘工作中,已经有大约40多名美国人因可能与恐怖组织有联系遭到有关方面拒绝。其实,这些申请人“落选”主要是因其在简历中提供了不准确信息、未能通过测谎仪检查,或者其他“程序性错误”等等。其实,美国情报界资深官员表示,有关部门的重要电脑系统在遭到“黑客”秘密入侵后所造成的文件资料损失才会更令人担心。

  据悉,中央情报局希望能在今后5年中,将自己手下的秘密特工数量增加50%。负责通过渗透和监听来获取情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也在积极招募精通汉语和阿拉伯语的专家。同时,地区问题分析员,专业通信信号处理师以及计算机专家也很受欢迎。这个机关打算在未来5年中将其麾下的情报人员数量增加7500人之多。五角大楼所属的军事情报局也不甘落后,通过在包括《经济学家》等著名刊物上刊登广告来吸引潜在的应征者。不过,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也没有放弃曾采取多种反侦察手段来与美国招募情报人员的做法进行周旋。比如,他们曾通过种种办法来试验美国驻外机构和机场的安全保卫系统是非奏效,并且积极对可能的潜在目标进行侦察和拍摄,而且擅长使用加密通信手段来对付美国的电子侦察措施。

  除了加大对外侦察力度外,美国近期还专门出台的所谓的“先发制人反间谍措施”,以防止其他国家利用美国全力反恐怖的机会“浑水摸鱼”。目前,美国联邦调查局不断加大反间谍力量,并且在其下属的56个机构中都设立了反间谍负责人。不过,当年在冷战最高峰时候,曾经有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联邦调查局特工承担着反侦察工作。因此,预计未来有关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此类工作力度。美反间谍机构负责人宣称,至少有90多个国家在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刺探美国的各类重要情报。根据布什总统3月1日签署批准了新的“反间谍策略”,美方未来可能对那些给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国外情报机构予以“先发制人”式打击,以减少其他国家或组织通过“不正当”秘密手段窃取美国的先进军事技术以及核武器秘密的可能性。

  负责调查“911”事件的国会两党委员会在其所提出的情报组织改革方案中建议,允许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执法机关分享更多情报。不过,中央情报局前高官和其他一些前情报人员称,白宫要求各个情报机构和分享重要信息的做法可能弄巧成拙,结果造成“基地”组织或者其他敌对国家有机可乘。这些人在德克萨斯A&M大学举行的反间谍会议上扬言,“美情报机构内肯定存在许多外国势力卧底。”他们认为,美国情报部门已被他国间谍机构成功渗透,情报分享工作必将方便那些外国特工扩大情报来源。一些美国官员担心,在被政府认定为“对国家安全无害”的约90万情报系统员工中,肯定存在一些外国间谍或者“基地”组织追随者。针对这种说法,中情局前副局长宣称,白宫也许应沿用第二次大战期间的极端方法:只让少数几个人掌控非常敏感情报,才能保证“不泄密”。(高轶军)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