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黎巴嫩总理在辞职十几天后又被请回总理宝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5:3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讯 在经过十几天的戏剧性变化后,先前辞职的黎巴嫩总理奥马尔·卡拉米又被请回总理宝座上。黎总统拉胡德称,卡拉米重新执政是将国家从毁灭中解救出来的惟一出路。卡拉米的影响为何如此之大?这与他出身政治世家有密切关系。

  父亲是民族独立的英雄

  在黎巴嫩,卡拉米的父亲阿卜杜拉·哈米德·卡拉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20世纪上半叶,黎巴嫩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掌管黎政府各部的权力,对黎巴嫩人征收重税,使这个中东“雪松之国”苦不堪言。1941年初,黎巴嫩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抗议运动”,极大冲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阿卜杜拉就是这一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此时,英美为挤进中东开始排挤法国,暗中支持阿卜杜拉。法国被迫允许黎巴嫩进行议会选举,阿卜杜拉成为议员。在议会宣布废除宪法中“法国在黎巴嫩享有特权”的条款后,法国不甘心,宣布解散议会,并逮捕了重要领导人。法国此举激起了黎举国上下的愤怒,阿卜杜拉积极奔走,协调组织示威反抗。最终,阿卜杜拉领导的斗争取得了胜利。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选出第一任正式总统。鉴于阿卡杜拉的领导作用和积极表现,1945年1月,人们选举他出任黎巴嫩历史上第三届总理。

  哥哥九次出任总理

  卡拉米的哥哥拉希德·卡拉米的名声远远盖过了弟弟,他从政30多年,先后九次出任黎巴嫩总理。

  1921年12月30日,拉希德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小城,早年就读于当地一所罗马天主教小学和法国在黎巴嫩开办的一所学院,后到埃及开罗大学学习法律。1951年,拉希德当选为国会议员,数月后被任命为司法部长。4年后,34岁的拉希德成为黎巴嫩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由于与当时亲西方的总统政见不一致,他只干了半年就拂袖而去。之后,拉希德又8次出任总理,见证了黎巴嫩政坛的风风雨雨。

  政坛上的拉希德是出名的左派。他曾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政治追随者,积极支持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事业。上世纪70年代,拉希德开始组建国内的派别联盟,他反对以色列干涉黎巴嫩,转向叙利亚求助。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最初就是应他“邀请”而来的。

  1984年4月,拉希德再次登上总理宝座,但这段政治神话只持续了3年。1987年6月1日上午,拉希德结束休假,从家乡乘坐“美洲狮”直升机返回贝鲁特。上机前,安全人员拦住了他,说得到情报机上可能有炸弹,但拉希德没把这放在心上,加上有要务等着处理,遂拒绝了安全人员的换机建议。“美洲狮”在空中仅飞行了几分钟就发生爆炸,原来拉希德的座位下事先被安了炸弹。拉希德和同行的内政部长以及4名保镖受伤,飞行员的眼睛也被炸瞎。拉希德咬着牙,强忍剧痛将冒着滚滚浓烟的直升机成功降落,但他本人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年仅66岁。

  卡拉米继承家族政治遗产

  奥马尔·卡拉米1956年毕业于埃及的开罗大学,并获得法律学士学位。毕业后卡拉米当了律师,也从事建筑方面的生意,在当地颇有名气。哥哥被杀后,他被推举为议员,他本人也觉得有责任继承家中这笔政治遗产,遂走上从政之路。卡拉米在多届议会中当选议员,还当过教育部长等职务。

  1990年12月,卡拉米首次出任总理,组建黎内战结束后由各党派、团体和宗教教派等人士参加的第一届全国和解政府。但由于战后许多领域的弊端积重难返,经济建设不见起色。众多议员开始攻击卡拉米。卡拉米被迫于1992年5月辞职,接替他的就是不久前被暗杀的哈里里。哈里里和总统拉胡德关系不睦,2004年10月,两人矛盾激化,哈里里挂冠而去。在拉胡德的邀请之下,卡拉米出山并很快组建了新一届政府。

  奥马尔·卡拉米和叙利亚政府关系密切,哈里里遇刺后,国内反对派指责他是幕后策划者。重压之下的卡拉米2月28日突然宣布辞职,但拉胡德总统征求议员的意见后,多数人仍对卡拉米表示信任,这样,卡拉米3月10日再次出山。出山后的卡拉米希望反对派入阁,成立联合政府,但反对派并不买账。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