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冷战理论鼻祖101岁去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11:48 今晚报

  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的头号智囊人物乔治·凯南17日走完长达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在位于新泽西州的家中病逝,享年101岁。

  身为外交官和历史学家凯南策划了美国在二战后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提出了对原苏联进行“遏制”的战略。他预见到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后来又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对自己在冷战时期的“得意手笔”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

  美国冷战头号智囊

  乔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从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凯南在1926年进入美国外交部门。在近30年的外交生涯中,凯南先后在美国驻瑞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英国、苏联以及纳粹德国的使馆中担任外交官。其中在德国担任外交官期间,凯南还被拘禁过5个月。

  上世纪40年代末,凯南成为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的重要助手,一手制订了美国在二战后耗费巨资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凯南还帮助成立了“战略事务办公室”,这个机构后来成为呼风唤雨的中央情报局。

  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二号人物的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的构想,建议通过在外交、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向苏联施加压力,阻止苏联扩大其影响力。

  当时,美国政府正在讨论如何制订对苏联的政策,凯南的建议得到各方的一致认同。1947年,凯南化名“X”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就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在文章中说,美国对苏联的长期政策需要“耐心和坚定”,这样才能“有效对抗苏联的扩张”。凯南指出,美国政府不应该对苏联采取“恐吓战略”,对莫斯科的各种行动和要求应该进行冷静分析。凯南的这些建议最后均被美国政府采纳,并被长期奉行,直到东欧剧变和原苏联解体。

  预见朝鲜战争败局

  1949年,迪安·艾奇逊出任美国国务卿后,力主对苏联采取更加强硬的外交政策,凯南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不过,他在1952年再次获得重用,出任美国驻苏联大使这一要职。凯南在一次发言中将自己这次的外交使命和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拘禁相提并论,引起苏联政府强烈不满,结果在上任几个月后就被莫斯科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被驱逐出境。

  此外,除了曾经在1961年至1963年担任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外,凯南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界,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权威。除了在报纸和杂志上撰写大量专栏文章,凯南还先后出版了20多本专著,其中一本讲述美苏关系的书籍和另一本回忆录分别在1956年和1967年获得普利策奖。

  凯南在离开美国政府后指出,华盛顿奉行的“遏制”战略过分偏重军事手段,而忽视在外交和经济等领域的行动。

  在美国政府准备派兵参加朝鲜战争时,凯南建议美国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外交谈判解决朝鲜半岛危机,否则将和中国军队正面交锋,使美军在这一地区陷入困境。但是凯南的建议并没有被美国政府采纳,事后的进展则和凯南当初的预计完全一样。

  反思昔日冷战策略

  随着年事日高,凯南的反战立场越来越鲜明。他认为美国政府误解了自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期间频频动用武力,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兵折将,实属下策。

  越南战争爆发后,凯南成为坚定的反战者,他认为美国在越南没有战略利益,美军在越南的军事干预具有极大的风险,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最后将“无果而终”。凯南这次的大胆预言同样成为现实。

  此后,凯南一直积极参加反对核武器的运动。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一个人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坚强,使他可以掌握足以摧毁人类文明的毁灭性武器。”

  最有意思的是,凯南后来还对自己的冷战思维进行自我批评。1975年,他在出席参议院的一次听证会时说,自己当年提出的一些策略“是我生平犯下的最大错误”。

  几十年来,凯南一直在美国外交界和国际关系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去世后,《外交事务》杂志主编吉迪恩·罗斯如是评价凯南:“在20世纪的外交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像他一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冯俊扬(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