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出版男孩版《安妮日记》讲述二战悲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11:29 扬子晚报 | ||||||||
一部《安妮日记》,让众多读者通过13岁少女安妮的视线,目睹了纳粹恐怖下犹太人在荷兰的惶恐生活。如今,一部由一名同龄男孩记下的日记,则向人们讲述了纳粹铁蹄下,生活在捷克布拉格的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与《安妮日记》巧合的是,这本男孩版《安妮日记》,同样是在作者遇害多年后,由其家人出版的。 宇航员让津斯家喻户晓
男孩名叫彼得·津斯。60年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的日记,一直寂寞地躺在布拉格一间无人问津的阁楼上。如果不是因为以色列第一名上太空的宇航员伊兰·拉蒙,它也许永远不为世人所知。 拉蒙是2003年失事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研究员兼工程师。据说当时,美国宇航局只允许拉蒙携带9件个人物品随“哥伦比亚”号飞行,为纪念纳粹大屠杀中的死难者,拉蒙特意带上一小幅名为《月球景观》的铅笔画,以表达二战期间犹太人对逃离集中营和奔向遥远的安全地的渴望。拉蒙表示他带着这幅画进入太空,是为实现半个多世纪前一个悲苦犹太儿童的梦想。这幅画就出自津斯之手。正是从那时起,人们才知道了津斯的名字。 16岁时,津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牺牲。而当津斯的妹妹查娃·普雷斯堡2003年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日记的样本时,她根本不知道津斯曾留下如此宝贵的遗产。 新房主将日记完璧归赵 “我既惊讶又高兴,”74岁的查娃说,“通过那些文字,我一下子了解了多年前发生的事。我立刻意识到,要将它出版。” 日记写于1941-1942年,那时津斯的年纪在13-14岁,他还没被送到泰雷津临时集中营。 日记是写在两本薄薄的笔记本上的。几十年来,它一直被搁置在布拉格一个阁楼上,那所房子属于津斯父亲奥塔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去世后,房子被出售,当新房主发现这些日记时,津斯的名字已经十分出名,他意识到它们宝贵的文献价值,于是通过以色列一家博物馆与查娃取得了联系,将日记完璧归赵。 在忙碌了18个月后,津斯的日记终于得以在捷克出版,名字就叫《我哥哥的日记》。 日记图文并茂写实生动 从时间上看,日记先后记了一年多,除了文字,津斯还在本上画了插图。它通过一个男孩的眼睛,描述了那个非常年代里,犹太人所遭受的越来越多的磨难。其中既有津斯被选上班代表、老师结婚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也有犹太人在乘公共汽车时被禁止在前部就座,犹太人买不到肉、水果等烦心事,以及津斯对亲友的想念。 在日记的开篇,津斯写道:“天气有些雾蒙蒙的。犹太人的穿衣开始有强制规定了。我在去学校的路上,一共数到了69个治安宪兵。” “那是没有围墙的隔离区,”查娃回忆说,“我们被严格限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经常感到害怕。这种恐惧直到今天仍挥之不去。” 在《我哥哥的日记》一书中,除了津斯日记的节选,还选登了部分查娃的日记,以及他们一家人的照片和津斯的几幅画。在书的序言中,查娃写道:“日记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告诉人们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孩如何在困难面前安排他的生活。它能更好地帮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什么叫‘屠杀’。” 津斯是位天才少年 津斯于1942年10月被送进泰雷津临时集中营,两年后,被送到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16岁那年,被纳粹送进毒气室。比起津斯,查娃和父亲奥塔是幸运的,他们后来虽然也被送进了泰雷津临时集中营,不过总算躲过了大屠杀。二战结束后不久,查娃移居以色列。 在短暂的一生中,津斯写下了大量诗和散文,还有8部小说。大部分小说属于科幻类,津斯以一个少年的想象,对使他着迷的科学和宇宙展开探索。为便于读者理解,津斯还绘制了大量插图,展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即使后来到了泰雷津,津斯也没有惶惶不可终日,而是一个人撰写、编辑和绘制了800页的科学杂志,他给杂志起名“Vedem”,分发给其他被关押的人阅读。 目前,已有日本、韩国、罗马尼亚、比利时和波兰等国的出版社对《我哥哥的日记》表示出兴趣。(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