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工程”:民族的激情伟业——访张淼(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7:03 新华网 | ||||||||||
记者:胡孝文 文物是文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悠远的见证。由于中国文物多是通过战乱、走私、盗窃等途径流失的,至今在海外留有多少中国文物,并无确切统计。如何促成文物回归,将它们完整地呈现给国家和民众,始终是致力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人士思索的问题。 这就要谈到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是1993年由曹禺先生倡导成立的一个公益性民间组织,现由文化部托管。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2年成立,其目的就是要协助政府,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文物尽早回归祖国。 2003年7月5日,专项基金在北京饭店千米文化长廊办了一个轰动性的展览,展出了美国华侨陈哲敬先生收藏多年的16件上启魏晋下迄唐宋的古代佛雕,其中两尊佛首已被证实出自洛阳龙门石窟。当天,有3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签名发表了《国宝工程宣言》,标志着国宝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9月,僵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博士向专项基金捐资购回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并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是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抢救回国的第一件国宝。 在谈到巴黎卢浮宫等18家海外博物馆联合发表声明,拒绝归还掠夺外国文物以及由此带来文物回归的困难时,张淼坦言,专项基金在工作思路上经历了调整的过程,当时认为:文物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要回来?还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现在看来,仅仅依靠讨还的方式交涉,这是行不通的。张淼认为,在对待流失海外文物的问题上,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即采取国际合作的手段。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相似,过去文物流失严重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就由政府出钱摸清家底,80年代后就大量拨款,帮助国外博物馆来就地保护日本文物,以及参与研究和收藏等。我们的工作人员到国外就看到国外博物馆馆藏的日本文物上标有国宝、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等字样。有鉴于此,张淼认为,即使现在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不能立即回归祖国,或者有的文物可能永远不能回归祖国,但这些文物是可以通过国际任凭的形式,即双方出经费派专家进行共同研究,使文物本身重新回归其应属的文化链条并大放异彩。 专项基金正在发起的国宝工程--共铸国宝回归之中国际公益行动,就是通过展览、论坛、国际交流等公益活动的实施,促使海内外各界力量对该项事业有更深的理解,同时探讨如何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以实现文物的原址保护或共同研究。目前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已成功呼吁30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为该公益行动题词事签名。 说到国宝工程,张淼一脸的自豪与激动。她说,国宝工程是一项充满民族情怀的激情伟业,更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长期事业。张淼强调,他们倡导的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是世界大同和人类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理念。 该公益项目将于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中华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城市巡展、中华流失海外文物图片高校联展、中华流失海外文物线索征集、国际合作论坛、公益拍卖、公益演出、表彰大会和公益酒会等。 作为这次国际公益行动的主体活动中华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城市巡展将向公众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长卷,讲述流失文物去国百年的颠沛流离与留存现状,以此唤醒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感,激发民族精神,为抢救流失海外的国宝文物凝聚力量。展览中的绝大部分图片是第一次有规划、有组织地面世;展览采用国际先进的策展理念与技术实施,具有极高艺术珍赏性。巡展将途经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澳门等城市,历时半年多。 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归,让古老的文明不再破碎,是所有炎黄子孙心中的梦想。国宝工程是事关全民族的宏伟大业,只有全民族共同关注并给予支持那些失落海外的文物才能回到离别已久的祖国大家园。(来源:世界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