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捐赠直至复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9:15 东方早报

  在我的新书《贫穷的终结》中,我说明了极度贫困将如何在2005年终结,但是只有当富裕国家履行了帮助最贫穷国家的承诺,这种情况才会出现。为了繁荣并培养长期经济增长所需的私营机构投资,一个经济体系需要正常运作的医疗和教育体系,土壤养分和水资源管理,以及诸如电力和机动化交通的基础组织。然而在最贫穷国家中,即使是那些治理较好的国家,都缺乏为此投资提供资金的来源。

  缺乏足够的对外援助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羞耻之一,并且,美国已经成为最拖后腿的一个。美国应当尽快醒悟,了解全球现实状况并履行完它的义务。

  富有国家曾给出的最著名的承诺就是至少将他们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7%用于对最贫困国家的援助。这个许诺始于1961年,当时联合国大会将大幅增长对外援助定为目标,“以达到所有发达国家经济收入的约1%”。那时候,对外援助约占富裕国家收入的05%。

  尽管作了承诺,援助却一直在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官方发展援助仍然在捐赠国GNP的033%处徘徊,到2000年初为止,降到了022%左右。现在约占GNP的025%。但是援助数额对GNP比例的长期下滑并没有停止富裕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出达到07%GNP的承诺,包括在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和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

  在新千年开始之际,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一堂制定了《千禧发展目标》,即在2015年以前将贫困问题减半。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世界领导人,包括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墨西哥蒙特雷再次会面,就如何从贫困中寻求突破达成了“蒙特雷共识”。布什的出席颇为引人关注,因为富裕国家再一次通过了07%GNP的目标,美国也在签约国家之列。

  这些天,美国政府却经常申明它并不受到任何“武断的”诸如GNP07%的数字目标的约束。高层官方人员甚至宣称美国从来没有在这样一个目标上签过字。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确实签署了“蒙特雷共识”,催促“那些还没有为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发展援助的国家做出实质性努力”。这再清楚不过了。唉,现在美国已经完全表明它不会对兑现这个承诺做任何“实质性努力”了。

  事实上,美国官方发展援助只占其GNP的015%,还不到全球目标的四分之一。这与美国今年花了约5000亿美元(约占4%GNP)在其军备上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是说,美国在军备上的花费比它为最贫困国家所作的和平发展援助所花费的多出三十多倍。

  从全球角度来看,现在有五个国家已经达到了占07%GNP的援助水平,它们分别是: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瑞典。还有六个欧洲国家:比利时、芬兰、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最近也分别制定了在2015年前达到07%GNP水平的时间表。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5年9月即将举行的联合国领导人峰会之前的一份报告中,呼吁所有捐赠国在2009年前至少达到05%GNP的援助水平,在2015年前达到07%水平。他还指出,像德国和日本这样期望成为安理会永久理事国的国家尤其在全球参与完成此目标方面负有特殊责任。

  令人沮丧的是,代表着美国顶级富裕群意识形态的喉舌,尤其是华尔街日报的社论版,对对外援助保持坚决反对态度,即使它只占每100美元收入中的70美分。华尔街日报在对我的新书的评论中,批评我在叫嚷着“捐赠直至受损”。

  但是,贪婪要有限度。我很确信《华尔街日报》并不真正代表美国多数甚至大部分富裕人群的利益或观点,包括那些捐款能给百万人的生活带来非同凡响的变化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许多声名显赫的慈善家,诸如比尔·盖茨,已经开始带头了。我相信,很少有富人会拒绝每年捐出他们巨额财富的一小部分来拯救百万人的生命并帮助最贫困的国家踏上经济发展之路的第一步。他们将明白,他们将不仅仅拯救生命,也在为一个更为安全繁荣的世界做出贡献。

  与其担心100美元中70美分会“捐赠直至受损”,还不如将我们在富裕国家中的口号变成“捐赠直至复愈”。(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兼经济系教授,:ProjectSyndicate。)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