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计划打造海上基地对付游击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2:58 新华网 | ||||||||||||||||||
新华网消息 据美国《弗吉尼亚向导报》近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一些海军高层将领推测,美国未来的战争对手将以打了就跑的伊拉克反美武装为楷模与美军周旋。因此美军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法,尽量减少在内陆部署兵力,转而从游击队不能轻易靠近的海上发动突袭。与此同时,海军舰艇将为陆军提供更加精准的火力支援。美国海军制胜论者们认为,以未来海上基地为核心的美军舰队将大大减轻陆军的战斗压力。海上基地对陆作战观念将取代以航母为中心的战法,成为美国海军新的作战模式。 根据近期出台的美国海军未来30年规划,美军舰队将在经费允许范围内保留260到325艘现役战舰,总数比海军原先预计的375艘战舰要少,其中航母数量将从现在的12艘中减少一到两艘。表面看来,美海军舰艇数量有所减少,然而,由于今后数年内将有大批新型舰艇服役,美军不仅声称海军能够保持其大洋决战方面的绝对优势,而且指望具有对陆纵深精确饱和打击能力的海军基地群将陆军部队从游击战的绝境中拯救出来。 美军海上基地作战观念源自1994年海地政治危机。当年9月,美军舰队在海地周边水域游弋,以武力支持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复职。为了这次行动的需要,舰队核心“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没有携带舰载喷气式战斗机,而是摇身一变成了陆军直升机起降平台以及2000多名海军陆战队出击的大本营。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军故伎重演,在“小鹰”号航母上安营扎寨的海军陆战队员乘直升机深入阿富汗腹地打击塔利班和“基地”武装。这两次以航母为作战基地的纵身对陆攻击行动为美军21世纪战斗模式指明了方向。此后美军认为有必要发展专门的对陆作战基地群。在新型舰只没有建成服役前,美军目前现有的航母、导弹巡洋舰、驱逐舰和“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可以为两栖舰只提供防卫圈。 美军海上基地舰队实际上是以大型运输舰等战舰组成的对陆打击、物资支援和补给网络。在美军以往参加的地区冲突中,海军早就成为陆军的得力帮手。例如,参加伊拉克战争的美陆军重型坦克和其他装备多半由海军大型运输舰装运。但是在未来战争中,海军的任务将不限于此。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将直接从舰艇上向内陆发起攻击,战斗结束后立即返回海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危险环境中建立并且保卫基地,游击队也就失去了袭击对象。预计在10年内,如果经费到位国会批准,美军将部署首支海上基地群。海上基地部署的位置既要考虑脱离游击队袭击范围,又要能够直接支援深入内陆数百英里作战的陆军部队。 在海上基地战略中,未来驱逐舰和大型运输舰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其中体形堪比航母的超大运输舰将成为对陆作战部队的后勤支援和指挥中心。在持续战斗中,未来驱逐舰上速射火炮发射的远程卫星制导炮弹将随时摧毁岸上友军遇到的敌方坦克、火炮或者掩体,而不是盲目的火力覆盖。目前美军驱逐舰上的5英寸火炮射程只有10英里左右,不能满足纵深火力支援的需要。岸上作战部队虽然能够呼叫飞机支援,但是由于顾忌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战机一般只在高空投弹。在交战双方近距格斗中,飞行员很难辨别敌我目标。 以下是组成美军未来海上基地的几种核心战舰: 可带80枚“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射程100英里以上卫星制导炮弹。排水量14000吨,采用雷达不易探测的舰体构造,电力推进,未来可能装备激光武器或者电磁轨道炮。舰上两门155毫米火炮射程达80到100英里甚至更远,舰员125人,比目前驱逐舰人数减少三分之一。首艘该型舰预计于2011年服役,计划在2013年前建成24艘。首艘DDX造价可能达30亿美元。 堪称高速“海上卡车”,可执行直接向岸上运送作战部队和物资、反潜、扫除水雷等任务。巡航速度40海里,吃水仅10英尺,可根据不同作战需要更换模块舱,舰员50人,首艘LCS可能于2007年服役,计划建造60艘,造价1.5-2.25亿美元,加装模块舱需增加7500万美元。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的放大型,实际上是可搭载武装直升机或喷气战机的小型航母,同时也是180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浮动军营。过去的两栖攻击舰只能带6架飞机。新型两栖攻击舰将增加飞机库容量和起降甲板面积,可载20架最新型F-35联合战斗机、外加直升机以及海军陆战队MV-22“鱼鹰”偏转翼飞机。新舰预计2013年服役,计划建造4艘,每艘造价约30亿美元。 攻击潜艇: 这是美军未来海上基地舰队中唯一已经建成服役的成员。除为数众多的“洛杉矶”级核潜艇外,下一代攻击核潜艇“弗吉尼亚”级潜艇正在陆续建造中。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经过改造可以携带常规导弹以及特种部队作战舱,以便执行海上基地的防卫任务。(万宏)(专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