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连任面临考验 率工党与保守党对决成关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11:06 《环球》杂志 | ||||||||
2005年5月,英国将举行大选。随着选期日益临近,工党能否实现历史性的第三次连续执政,布莱尔能否在唐宁街10号继续住下去,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 “充要条件”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内阁制国家,其选举制度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有很大差异。英
根据宪法惯例,内阁由在下院选举中获得多数的政党组成,而该多数党的领袖则是当然的首相(从形式上要由女王任命)。因此,英国的首相并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或可说,选民实际上是在选举政党。而且,在选举结束后获胜的政党一旦更换党的领袖,首相也就当然随之变更,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党执政。例如,撒切尔夫人1991年下台后即由梅杰接替首相一职。 由此可见,在英国,能否成为首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确保本党领袖的地位;其次要率领本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因此,布莱尔若想在唐宁街10号继续呆下去,首先必须在大选前确保工党领袖的地位,其次是在大选中率工党战胜保守党。 布莱尔面临布朗挑战 布莱尔自1994年当选为工党领袖以来,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强化了党内机制,提出了贴近选民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在宪政改革和对欧政策方面表现得比保守党更加积极主动,得以率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取得胜利,并在2001年大选中再次胜出,从而实现了工党历史性的突破。 但是,目前工党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持党内团结和稳定。首先在伊拉克问题上,布莱尔坚决追随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立场遭到了很多工党成员的强烈不满和严厉批评,布莱尔的威望因此在党内遭到罕见重创。同时,布莱尔在党内面临来自第二号实力派人物、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的威胁。 布朗曾为工党1997年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这位英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财政大臣政绩有目共睹,是工党领袖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近来,布莱尔和布朗两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英国媒体炒作的话题。 《独立报》委托一家民意调查机构所作的调查显示,英国人更希望看到布朗领导英国——如果布朗取代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那么工党在下届选举中的胜率将增加1/3。 选民的态度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党内部对领袖人选的考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谁能够成为未来的首相。在大选即将来临之际,工党内部考虑更多的因素当是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从英国历史来看,凡内部具有深刻分歧的政党均在大选中遭到沉重打击。 为修补因在伊拉克问题上分歧严重而导致的党内裂痕,布莱尔不惜在2004年9月的工党大会上公开致歉,并号召工党团结起来,夺取大选胜利。而布朗也已多次公开表明对目前竞选位置感到满意,并表示支持布莱尔。毕竟“锅里有,碗里才有”,如果工党不能胜选,不管是布莱尔还是布朗都不能呆在唐宁街10号。 对于广大选民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个团结的政党而不是一个分裂的政党。如果工党在大选前临时更换领袖,恰恰印证了关于该党内部矛盾的种种猜疑和传闻,这对工党参选是十分不利的。 从工党领袖的选举程序看,领袖更换通常是在工党代表大会上进行(党代会一般在每年9~10月举行)。除遇特殊情况,布莱尔的工党领袖地位在大选前应不会动摇。英国媒体分析,有一种可能就是布莱尔与布朗达成“君子协定”,即由布莱尔领导工党参选,而在工党胜出后,先由布莱尔继续担任一段时间的首相,之后再将首相一职交与布朗。 工党对决保守党 布莱尔能否继续在唐宁街10号住下去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工党能否战胜保守党。目前来看,与保守党相比,工党仍然保持着赢得上两次大选时的一些优势,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和社会政策等方面。 一般而言,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在野党获得胜利的机会要小得多。自工党1997年执政以来,英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到2004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连续49个季度的持续增长,这是过去200年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期。即使在2002年的经济低潮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依然达到了1.8%。2004年,英国经济预计增长3.2%,2005年的经济增速虽可能有所减缓,但GDP增长率仍有望达到2.2%左右。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虽可能略有上升,但仍将低于2%这一政府设定的调控水平。此外,英国的失业率目前正处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4年12月失业率维持在2.7%。除了经济态势良好之外,在工党任期内,公共服务状况也有相当的改善,尽管没能完全实现任期内的预期目标,但民众基本比较满意。因此,从经济方面来看,工党很难受到其他政党的挑战。这也是工党赢得大选的最重要资本。 反观保守党,自撒切尔夫人下台后,内讧不断,严重削弱了保守党的政治实力,这也是导致保守党连续两次大选失利的直接原因。面临即将举行的大选,保守党决心团结一致,抛弃了无所作为的史密斯,推举资历更深、曾任梅杰政府内政大臣的霍华德担任领袖,试图利用工党支持率持续下跌的良机,重掌英国大权。 为此,霍华德抛出了杀手锏——大规模减税和缩减开支计划以吸引选民,同时还提出“削减134名议员”等计划。保守党“影子大臣”奥里文甚至更明确地把保守党定位于参选党中唯一的“减税政党”。但是,减税计划能否可行却很难说。早在2001年大选时,保守党就曾打出过减税牌,但并没有成功。这次提出的减税计划规模更大,但减税势必导致公共开支减少,从而可能会使在工党任期内刚刚有所起色的公共服务岌岌可危,而公共服务与广大选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针对保守党的减税政策,2004年3月,财政大臣布朗在议会下院提交了2004~2005财政年度的预算,提出扩大开支的政策,从而拉开为期14个月的大选序幕。布朗还作出了一些保守党未曾提出的承诺,例如,在3年内增加60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对有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予以补贴,以及增加交通部、内政部等部门支出等,以争取选民支持。 由此可见,保守党在国内政策方面尚拿不出更有吸引力的政策。而在其他方面,保守党与工党相比也几乎没有优势:首先,伊拉克战争虽是造成工党失分的主要原因,但保守党同样也支持了对伊动武,而且,霍华德后来对工党对伊政策的批评不仅没能赢得选民的同情,反而给选民造成了“出尔反尔”的恶劣印象;其次,反对欧洲宪法、宣称“若能赢得大选,就将对欧洲宪法进行重新谈判”本是保守党的王牌,但布莱尔在2004年4月出人意料地宣布将在2006年初就欧洲宪法举行全民公决,使保守党失去了这张王牌;第三,霍华德的个人魅力比不上布莱尔——在大选中,尽管选民看重的是政党的国内外政策,但领袖的个人魅力不可小视。 两党刚刚开始正面交锋,保守党后院却突然起火。前教育大臣、保守党资深议员罗伯特·杰克逊在2005年1月16日《星期日电讯报》上刊登了脱党声明,宣布投靠工党,并对霍华德领导下的保守党提出严厉批评。他不仅认为保守党在欧洲问题上的看法相当“危险”,而且指责霍华德在英国对伊拉克政策问题上左右摇摆。他说:“我认为由布莱尔组建下届政府更符合国家利益。”——这对踌躇满志的保守党不啻为沉重一击。 “惩戒”不是“预兆” 尽管工党在连续两年的地方选举中都落后于保守党,但从英国历史上看,执政党在地方选举中表现不佳、但赢得全国大选的事例并不鲜见。这两次地方选举不过是选民对工党的一次小小“惩戒”,并不能视为大选结果的“预兆”。更重要的是,工党目前在议会中仍占有绝对优势,即使丢掉数十议席,工党依然能够掌控议会。 对选民而言,伊拉克问题与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相权,他们显然更关心后者。尽管布莱尔确实越来越不受欢迎,但选民暂时还找不到更好的人选,因此布莱尔率工党赢得大选的机会更大一些。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1月10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工党的支持率为38%,高出保守党5个百分点,这也是一年来工党获得支持率最高的一次。文/李靖堃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2005英国大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