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直面国际油价起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11:10 云南日报

  进入4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先是在期货市场中暴涨至60美元,接着又连续几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尽管有欧佩克组织提高限产等措施出台,但原油价格的震荡仍不能稍有平复。

  冷静判断世界原油现状

  “世界石油资源紧张到了怎样的程度?”所有以石油为燃料、原料的行业、企业不禁
发出疑问。据了解,由于全球范围内石油供求矛盾突出、石油开采投资不足、有关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量大幅增长和期货投机等因素,过去一年中,石油价格飙升了近50%。

  在世界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判断世界石油的整体情况。目前,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中石油的分析认为,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立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0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的78.2%,储采比高达82年。目前国际原油涨价并非资源枯竭所致。

  “投机和突发性事件对近期油价影响较大。目前期货投机已成为拉动油价走高的最重要非正常因素。”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战略分析专家说。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两年中,世界原油交易中的投机活动增加了一倍,投机性对冲基金在2004年已将每桶原油价格人为抬高了10美元。

  直面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据世界一些权威机构估算,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并在这个价位上保持一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介绍,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大于发展中国家。但在2000年世界油价涨到接近每桶40美元高价时,发达国家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却明显减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深受其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表示,“发展中国家节能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油依存度较高,防范能力弱,高油价对其经济的冲击就比较大。”

  去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飚升,我国原油进口各月平均超过1000万吨。按每桶上涨10美元的价格测算,我国每个月多支付人民币60多亿元。全年多掏“腰包”近百亿美元。

  用完善的机制化解风险

  有关专家介绍,石油涨价的影响会形成这样一个链条:油价上涨通过进口、零售等影响消费;又通过成本和效益影响投资;通过环境和成本影响出口。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应对高油价上,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曹耀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冯飞等建议采取一系列对策化解风险:

  ——加速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让储备平抑高油价风险。这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

  ——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度。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等,并积极推进煤变油技术的发展。

  ——继续推行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因某一进口市场出现意外情况而影响整个石油进口。

  ——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虽然投机性较强,但其对平抑石油价格会产生积极作用。

  另外,国家应加快对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管。

  应对高油价,根本出路在节能

  我国当前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20多倍。有专家测算,我国如果能具有日本目前的节能技术水平,那么我国在今后60年内不必增加能源的需求量。

  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上升最快的是交通,交通中又以汽车为最。目前我国汽车用油消费占整个成品油消费的三分之一强,到2010年将达到三分之二。有关研究显示,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到1.5亿辆,如果单车油耗减少1/3,也就是和目前日本、德国、意大利的油耗水平相当的话,就可以节油7000万吨。

  “遗憾的是,在政策上一些城市对小排量汽车存在着歧视性消费政策。”一位消费者说。他认为,我国必须在生产、消费、技术等环节上采取征收燃油税等一系列政策,确保节能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必然选择,杜绝盲目追求大排量汽车而产生的浪费。

  据悉,目前我国已把“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上议事日程。

  新华社记者 常志鹏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