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曾两次途经中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07:38 华商网-华商报
曾两次途经中国(图)
  课堂上的爱因斯坦上个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曾与中国有一段因缘。当时他应邀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就在上海,1922年11月13日,从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那里,爱因斯坦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受到中国人热情欢迎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爱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丸”到达上海。到码头迎接爱因斯坦的,有德国和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中国学者、还有一批中外新闻记者等。据说,当爱因斯坦走进上海南京路时,上海青年学生高兴得用双手把他抬起来。

  据当时报刊报道,中国人看到的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形象,“他是一个相貌和蔼的绅士,看起来更像一位乡村牧师,而不像是发展了颠覆世界的而且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手中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他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衣服———一件礼服,带了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这和他的胡子很相配。他有着一头短而浓密的灰色头发,就像是一顶纸制的王冠,有的地方被压扁了。他还有一双棕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说起话来,声音温柔,根本没有经常能够在德语中听到的刺耳的音调。”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从日本门司乘“榛名丸”船离日回欧洲。于12月31日上午11时再次到达上海。很多人到上海码头迎接爱因斯坦,令爱因斯坦“应接不暇”。

  爱因斯坦眼中的中国

  爱因斯坦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足三天时间,但他犀利的眼光却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欧洲人在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中国劳动者受苦受难。这也表现了他对中国的深度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

  “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敲石子。”

  “(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即五四运动———作者注)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劳动者,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据《光明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