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万隆会议的缘起(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2:13 金羊网-新快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亚非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首先冲破了殖民体系的枷锁: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朝鲜和越南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随后中朝两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印度支那3国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亚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举行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沉睡的非洲”已经觉醒。到万隆会议召开的前夕,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
万隆会议的缘起(组图)
图: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外长抵达印尼。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不甘心自己在亚非地区的失败。特别是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感到亚非形势的变化对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一种威胁。为此,它在朝鲜战争后继续奉行实力政策,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新的紧张局势,并公开插手印度支那事务。1954年9月,在美国一手策划下,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严重破坏了由于达成日内瓦协议给东南亚地区带来的短暂缓和。美国利用这个组织把冷战正式引进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美国不仅通过它的军事集团来“遏制”新中国,还同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公开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战争挑衅。一年以后,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旨在镇压中东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巴格达条约组织”成立。美国通过“巴格达条约组织”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连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月形军事同盟条约网。美国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亚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将导致殖民主义的东山再起。

  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国家进一步认识到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为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他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排除外来势力,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从本国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避免卷入冷战的旋涡对己更为有利,决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了一句形象的话:“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亚洲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了,一些国家开始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8月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曾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设想。1954年4月,南亚5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会前发表的一项声明中,正式提出“举行一次更广泛的亚非国家会议的可能性”的问题。会议的“最后公报”表示:“支持印尼总理探讨召开这种会议的可能性”。同年9月,印尼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继续讨论召开亚非国家会议问题,3国总理都认为有必要在近期内举行亚非国家代表会议。中国虽然没有参加亚非会议的酝酿和筹备,但中国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会议召开,并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会议决定与会5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我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并定于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

  对此,帝国主义的态度也十分明显,其中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美国还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美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
万隆会议的缘起(组图)
图: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上发言。

  帝国主义甚至利用特务搞骇人听闻的谋杀事件。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先行人员包乘“克什米尔公主号”专机自香港飞往印尼途中,因飞机上被蒋帮特务安放定时炸弹在沙捞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而坠海罹难。由于周总理应邀取道仰光同缅甸等国领导人会晤,敌人以暗杀手段阻挠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前往万隆参加会议的阴谋未能得逞。在亚非国家和平中立倾向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经过亚非国家的共同努力,亚非会议排除了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如期举行。

  (实习生/编制)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