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胡锦涛出访东南亚专题 > 正文

述评:亚非携手再创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21:02 新华网

  新华网雅加达4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翟景升)

  举世瞩目的2005年亚非峰会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拉开帷幕,这是继50年前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之后,亚非领导人和政府代表的再次相聚。当年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于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面对新形势,亚非大家庭105个成员将发扬“万隆精神”,共同探讨推动亚非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略,共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筑战略伙伴关系的大计。这
一历史性聚会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亚非合作的历史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秩序。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的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斯里兰卡)五国发起并召集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为主题的亚非会议。来自亚非29个国家的领导人于1955年4月24日聚会印尼的万隆,共同商讨亚非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合作的大计。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鼓舞和激励了亚非人民加入到反帝、反殖、反对政治上不公正和经济上不平等的斗争中,从而产生了倡导亚非之间团结、平等、合作的“万隆精神”。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成为处理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相互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近年来,亚非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通过双边或多边框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贸合作也卓有成效。为构筑新的战略伙伴合作框架,2003年以来举行的两次“亚非次区域组织会议”已拟定几项新原则,其中包括坚持当年的“万隆精神”,承认地区之间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制度方面的多元化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强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公开对话协商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和各自优势进行有效合作。这些都是绝大多数亚非国家所一直坚持和赞同的。

  新时代呼唤战略合作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秩序的发展进程中,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地区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环太平洋地区出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最近又积极促成同南美洲之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亚洲和欧洲之间也通过亚欧会议机制增进了政治磋商和经济文化交流;非洲国家则在非洲统一组织的基础上组成了非洲联盟,制定了以根除贫困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宗旨的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战略。

  然而,在反帝反殖斗争中结成深厚情谊的亚洲和非洲却依然没有紧密的合作框架。亚非两大洲有100多个国家,土地面积约占全球总面积的近一半,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约为9.3万亿美元,并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亚洲地区曾经历过上世纪末的一场金融危机,但经济依然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回升势头,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取得进展。在非洲地区,许多国家已结束了多年战乱,经济逐渐走向恢复和稳定。在此背景下,亚非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合作框架势在必行。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建立新合作伙伴关系,非洲可以借鉴亚洲在贸易、引资、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促进自身发展。一个稳定和繁荣的非洲有望成为亚洲强有力的经济和社会合作伙伴,也必将成为促进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万隆精神促亚非合作

  50年前,印尼作为万隆会议举办国为亚非合作揭开了历史新篇章。为使“万隆精神”发扬光大,印尼政府从2003年起就积极筹划50年大庆,并为亚非合作打好基础付出了努力。由印尼和南非共同发起的“亚非次区域组织会议”2003年7月在万隆举行,来自亚非36个国家和22个国际与地区性组织代表与会,商讨亚非合作大计,一致同意支持建立亚非国家新战略伙伴关系。去年3月24日,亚非次大陆组织部长级工作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8月20日又在德班举行了第二次会议。这些会议呼唤着“万隆精神”,逐步形成了亚非国家在历史新时期的合作构架,并催生了亚非两大洲携手再造辉煌的强烈愿望。

  不过,亚非两大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亚非国家在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中包括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社会平等与合理贸易关系、消除贫困与舒缓外债压力,以及减少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和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当前,两大洲领导人都认识到亚非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合作的紧迫性,并期待着通过2005年亚非峰会使双方合作的愿望尽早变为现实。

  相关专题:胡锦涛出访东南亚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