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第二次亚非会议经济为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1:47 金羊网-新快报
  专题撰文/冰山

  50年前,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的召开对二战后的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本月22-23日,第二次亚非会议即将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国将沿着万隆会议开辟的道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而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

  主题:以经济为主调

  至少有80多个亚非国家的领导将齐聚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举世瞩目的第二次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将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率领。据悉,此次峰会将是一次多方面、多领域合作的会议,也是两个大陆有史以来的首次商务峰会,预计将会有500名工商界人士参加此次会议,可以说此次会议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海外投资和商业发展的机会,经济话题将会唱主调,其中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第二轮会谈将成为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表面上看来使世界经济进入了“同枯荣、共兴衰”的时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上的,它给强国带来的好处远比弱国多,给弱国带来的风险远比强国多。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有些规则也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同时也存在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待遇,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公平竞争之下,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却得到广阔的产品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巨额的利润。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发出共同声音,争取公平待遇。

  热点:日本采取什么姿态

  在众多的与会国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它目前是参加此次峰会的惟一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与它获邀参加万隆会议时对二战的“认罪”态度相比,今天的日本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50年前,在万隆会议的筹备阶段,发起国认为,虽然“日本是亚洲的前殖民国家,二次大战中许多亚洲国家深受其害,并且东道主印度尼西亚与之没有外交关系,但考虑到团结日本能在东南亚发挥其显著作用,仍然邀请了它”。(《亚非会议纪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窦辉、耿龙明审)

  在此次会议上,日本“温和而谦卑”的表达了对历史的“遗憾”之情。据《亚非会议纪实》记载,当时出席万隆会议的代表高崎达之柱说:“我要非常遗憾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各个邻国造成了损害。”

  而这种态度在今天已经难觅踪迹了。就在此前不久,日本文部省不仅通过了右翼势力编撰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而且还在独岛、钓鱼岛等主权问题上表现得咄咄逼人。日本今天的表现与万隆会议所提倡的和平共处原则似乎已经越来越远。

  如今,日本首相将亲自率团参加第二届亚非峰会,小泉政府将如何利用这一难得的外交平台呢?为配合小泉的出访,日本媒体方面在会议之前“频发消息”,日本《共同社》称“日本已经做好了准备,希望能够为亚洲和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同时日本媒体还报道,小泉纯一郎还会访问印尼亚齐省,看望海啸灾难后的幸存者。

  人们期待日本的“慷慨解囊”是发自内心的对发展中国家施以援手,是真心诚意的要与邻国缓和日渐紧绷的关系,而不是为了争取“入常”的应急之举。

  期望:建立亚非战略伙伴关系

  亚非两大洲的人口总和占全球的70%,面积占全球的一半,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一半,因此两大洲的联手足以撼动世界。亚非领导人聚首,可以为两大洲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就当世所面对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展开协商,达成共识。

  本届会议最大的成果将是建立亚非国家战略伙伴关系,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此外,本届亚非峰会的召开,可以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在国际社会上用一个声音讲话,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利益。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仅凭一次亚非峰会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不可否认,由于参加会议的国家数量众多,彼此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利益分歧,所以在目标的达成以及达成目标的实行上会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公平、公开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需要发达国家的参与,而在目前强权政治依然盛行的国际局势下,要取得发达国家的配合同样面临诸多困难。
第二次亚非会议经济为先(图)

  上图:4月17日,中国印尼建交55周年图片展在雅加达举行。此次图片展共展出300多幅包括中国领导人参加万隆会议的珍贵历史图片,以及近年来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图片。

  (晓健/编制)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