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向谁道过歉 千方百计找借口偶尔认错不真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09:56 新华网

  美意对美军误杀意大利特工尼古拉·卡利帕里的联合调查日前告一段落。一名美军官员4月25日透露,美军调查人员认为,3月4日在巴格达检查站射杀意特工的美军士兵没有过错,因此不会受到处分。

  据路透社报道,这名官员辩解说:“美军士兵当时只是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来守护检查站,因此他们不会由于玩忽职守而受到惩罚。虽然大家都对此事感到遗憾,但鉴于那里的社
会风气和安全形势,美军士兵只能不折不扣地严格遵守检查站的操作程序。”有消息称,对于这份调查报告和美方的狡辩,意大利方面十分不满,参加联合调查的意大利官员已经表示,他们将拒绝在报告上签字。

  近十多年来,崇尚“实力至上论”的美国,有着明显的“民族优越感”,很少向外国政府心甘情愿地“低头认错”,而每次“低头”的背后,通常都有鲜为人知的政治目的。

  为找借口不顾事实

  1994年4月,卢旺达爆发了胡图族人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图西族人的大屠杀,3个月里,约100万图西族人成为刀下冤魂。而在此之前,美国撤走了本来可以保护图西族人安全的联合国部队。1998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前往卢旺达访问,就此事向卢旺达政府和人民道歉,但他也辩解说,当时美国缺少确切情报,所以未能事先知悉事态的严重性。然而,克林顿的道歉立刻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怀疑。国际舆论将克林顿的道歉称之为“不知羞耻的谎言”;因为根据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克林顿政府在大屠杀之前早已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忽视卢旺达的惟一理由只是因为卢旺达对美国没有“战略上的重要性”。而4年后美国专门为此事道歉的惟一合理的理由,则是为日后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国际人道主义干预”寻找借口。

  为拉盟友放低姿态

  1950年7月26日,美军在韩国忠清北道永同郡老根里的铁路桥下屠杀了大批从汉城撤出的难民。这起屠杀事件被称为“老根里事件”。美方辩称,美军当年向难民开枪是由于担心其中混有朝鲜的士兵,而事件的一些幸存者则认为美军的行动是预谋的。韩国30多名议员联合发表声明,要求美国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经过美韩双方激烈辩论,2001年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书面声明,就“老根里事件”正式向韩国政府和人民表示道歉。在美国承认错误的背后,反映了美国对韩国民众反美情绪高涨的担心。

  2001年2月9日,美国海军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与日本一艘渔业实习船相撞,造成日方船只沉没和9人失踪,肇事的美国核潜艇未采取任何救援措施便扬长而去,此事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美国总统布什、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都发表声明,郑重道歉。半月后,美方又派特使亲赴日本,送交布什的道歉信。可以说,这算得上是历届美国政府中最诚恳的一次道歉。然而,美国政府对日本如此殷勤,也只不过是为了拉拢这位铁杆盟友而已。

  为平风暴无奈低头

  美国政府最近一次公开道歉是因为“虐囚丑闻”。2004年5月,负责在伊拉克监狱事务的美军少将杰夫里·米勒为“虐囚丑闻”,代表美国政府向伊拉克人民进行了道歉。其后,布什总统和鲍威尔、赖斯、拉姆斯菲尔德等人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对此表示公开道歉。当时,美国总统大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布什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想通过道歉减轻丑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图挽回面子,避免“虐囚事件”成为民主党攻击的靶子。

  美国政府对中国也曾作过几次公开道歉,这些道歉往往是在中国强大的政治压力以及高超的外交智慧下被迫作出的。1999年5月,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美军袭击,并导致我三名新闻工作者牺牲。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夜里私下造访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李肇星将计就计,立刻通知新闻媒体“埋伏”在使馆周围,给了奥尔布莱特一个措手不及。在媒体的咄咄质问下,她只能当众代表美国政府向中国道歉。

  大多数时候,美国的道歉并不是真心实意地认错,其道歉用词就将这一点暴露无遗。美国政府在道歉时,不仅态度模糊,用的语言更是到了精雕细凿的地步,比较常用的词语包括:“遗憾”(regret)、“抱歉”(sorry)、“非常抱歉”(verysorry)和“道歉”(apology),对这些词的使用也往往是根据道歉的对象“对号入座”。环球时报/本报特约记者 王鸿刚》(2005年04月27日 第六版)(来源:环球时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