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反法西斯中国筑成血肉长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06:37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60年前的今天,整个欧洲都在泪水中欢歌――而在亚洲,进入第15个年头的中国抗日战争仍在激烈进行……在当年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筑成反法西斯新的长城。

  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方主战场,其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
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永垂史册!

  对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这一点,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得十分清楚。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千百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早在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时,日本也制订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各岛国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积极准备“南进”。然而,当日本海军耀武扬威于印度洋时,陆军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与之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因如此,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1月21日,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此时,中国的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尽管如此,中国军民仍以极大的牺牲勇气和国际主义精神,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在热带丛林中,中国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上,首相田中义一就声称:“我国再一次……与俄国展开斗争,将是我国国运发展上势所难免的”。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潜在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同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连成一片,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各种抗日武装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日军的抗击。据报道,日本关东军驻屯东北边境,本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由 于各种抗日武装的奋勇抵抗,使关东军忙于讨伐,对苏作战的准备一直未能就绪。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按德日间的盟约,希勒特一再催促日本对苏开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德国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但是由于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日本最终未能实施蓄谋已久的侵苏计划,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苏联元帅崔可夫在其回忆录《在华使命》中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据新华社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