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德意志战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22:04 华夏时报

  德国曾为人类文化宝库孕育出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巨人,为什么也会在二战中制造大屠杀这样的惨剧?

  德国之所以会点燃二战的导火索并对犹太民族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应该说有多方面的原因。

  毋庸置疑,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富有睿智和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先后涌现出了像康德、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像贝多芬、歌德、巴赫、席勒这样的艺术家,像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家。他们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亮丽的色彩,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德国人为他们的国家拥有这样的先贤而自豪,但同时也会由此自然产生一种民族优越感的心态;而一旦这种心态得不到很好的引导,相对而言就容易造成狭隘而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空前严重的萧条期,处在该经济链条上的德国亦难幸免,缺衣少食的生活使得民众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德国人的心头上还压着另一块使他们备感压抑的“大石头”,那就是在一战战败后签署的对他们很不公平的“凡尔赛条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趁机发展坐大,充分利用民众求变求强的心态和德意志民族渴望重新崛起的情绪,极力散布日耳曼人“种族优越论”,煽动民族复仇情绪,公然提出了“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口号。在法西斯主义的大力蛊惑下,这种狂热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并最终成为德国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纳粹法西斯政党从开始攫取德国政权的时候开始,便首先拿犹太人开刀,从大肆排犹最终发展到疯狂屠杀。这里面不排除有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纳粹党首的个人好恶等因素,但更多的是希特勒对内攫取权力、对外扩张用兵的战略需要。而一旦这种狂热而恐怖的反犹气氛形成,大屠杀惨剧便不可避免。据统计,从1939年大规模屠杀活动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纳粹分子残害的犹太人多达600万,约占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五分之二。德国由此犯下了历史上最为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本专题访谈作者为中国军网国防论坛主持人刘坪、中国空军军事专家黎郁斌)

  反犹:蔓延德国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普遍信仰基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逐渐演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屠杀:政治引发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近代以来德国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因而牞生存空间就成了德国人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第三帝国战鹰

  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希特勒身边忠实的元帅

  座右铭:隆美尔不论走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战略战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埃尔温·隆美尔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褒奖著述甚多。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

  天才军事家———曼施泰因元帅苏军将领回忆录中提及最多的对手

  座右铭: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战略战术: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融为一体曼施泰因出身军人世家,在德军指挥参谋系统中受过完整的军事理论培养。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最能体现他战略水平的是法国战役的“曼施泰因计划”。这个计划被认为具备了优秀计划的一切要素。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为蓝本执行的。

  后来,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先后赐给他“橡树”级和“剑”级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二战德军之父———冯·西克特“十万陆军”的缔造者

  座右铭: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战略战术: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冯·西克特,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1936年12月27日死于柏林。他奠定了德国陆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二战德军之父。

  1921年他曾写道:“未来战争取胜之道在于调动人数少但素质甚高的机动部队,其配以飞机,则作战效能更高。”他对速度和机动性的重视是德军闪电战的萌芽。他还在中国帮助蒋介石打赢了“第五次反围剿”,也是德军总参谋部“少说多做”原则的完美样板。冯·西克特为人谦虚,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但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词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本版文字/于涛

  作者:于涛

  (来源:华夏时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