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新闻周刊》论述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0:27 新华网

  新华网编: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5月9日在美国《新闻周刊》撰文说:过去400年,世界上曾经有过全球力量的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对美国而言,中国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扎卡里亚认为,从历史上看,当世界一个主要强国面临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的挑战时
,两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相处的。双方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将决定它们的未来关系,以及将影响到世界和平。

  扎卡里亚指出:当今世界爆发一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核威慑、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全球化等因素都大大降低了这种可能性。但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一场为争夺全球权力和影响的竞争正在悄悄展开。应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呢?美国别无它选,只有准备迎接挑战,即重新把重点放在迄今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科学技术—上。

  这篇题为《未来属于中国吗?》的长篇论著,要点如下:

  美国缘何对中国充满想象力

  美国人崇尚美的东西,却会对一些大的东西产生困惑。美国人喜欢具有规模的东西,尤其喜欢具有超大规模的东西。这就是为何中国能够使美国人充满想象力的原因所在。中国的规模使美国黯然失色,其13亿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但十分贫穷。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曾经如此具有魅力的规模和人口现在开始呈现不祥之兆。美国人现在想弄清楚,“中国威胁”是否会带来噩梦,是否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威胁。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煤炭、钢材和水泥的最大生产国,能源的第二大消费国,石油的第三大进口国。过去1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对华出口则增长了415%。增长速度最为惊人的地方当推上海。15年前,位于沪东的浦东还是欠开发的农村地区。如今,它已经成为上海的金融区,其规模是伦敦新金融区的8倍。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被称作“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非中国莫属。中国的崛起已不再是预言,而是一个事实了。它已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而且还是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居第二的国家了。它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250万人),军费开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不论它是否会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在我看来还显得非常遥远,它现在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新的强大力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给世界——尤其是给美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好处。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说,过去10年,廉价的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另外,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一起购买美国国债,因而使得美国人及其政府能够不断借款消费,进而使得世界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中国的发展会给西方留下“永久裂痕”

  大约在17世纪前后,欧洲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最具创新精神和最雄心勃勃的地区。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惟一的最强大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其它地区都是西方列强施展抱负和争夺利益的地方。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

  大国并非一天之内产生的。当今的大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200年来一直基本保持着目前的状况。新大国的到来通常会引发紧张气氛,即使不是动乱,因为它总是试图适应老的秩序,或者为了自身目的而打乱这种秩序。请想象一下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崛起后的情况。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没有再发生过大国间的冲突。但是,一旦发生这种冲突,我们眼下所担心的所有问题,如恐怖主义、伊拉克问题和朝鲜问题等,都将显得微不足道了。它意味着军备竞赛、边界争端,或许还有其它更严重的事情。即使不存在这种可怕的情况,中国的崛起也使国际形势复杂化了。请看一下美欧之间的关系,伊拉克问题仅仅是它们之间的短暂问题。围绕着中国崛起所产生的不同态度可能会给西方联盟留下永久的裂痕。

  毋庸置疑,对美国而言,中国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从历史上看,当世界一个主要强国面临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的挑战时,两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相处的。尽管双方都不愿公开承认这点,但中国和美国都因此而忧心忡忡,而且都在未雨绸缪。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要爆发战争或发生冲突,而仅仅是为了指出,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紧张。双方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将决定它们的未来关系,以及将影响到世界和平。

  中国的历史性成就赢得了全球声誉

  当历史学家回顾20世纪的后几十年时,他们可能指出1979年是一个分水岭。那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无异于这个超级大国自掘坟墓。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在一次最不可能的会议上提出来的,那就是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正式开会前的一次工作小组会议上,共产党新领导人邓小平发表了讲话,这次讲话成为当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讲话。邓小平敦促中央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让事实而非意识形态引导中国的前进道路。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务实而非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道路。

  结果是惊人的。20多年以来,中国每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左右,这是在有记录的历史中一个大国经历的最快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中国使3亿人脱离了贫困,并使中国人的平均收入翻了两番。迄今为止,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爆发灾难性的社会骚乱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领导集体因取得这一历史性的成就而赢得了声誉。

  不过也有许多人抨击中国的经济道路。他们认为数字纯属捏造,腐败猖獗,银行摇摇欲坠,地区冲突随时有可能爆发,贫富差距已拉大到极为危险的地步,情况已到了紧要关头。十年来他们的预测一直是:“这不可能持续下去,中国将要崩溃,它不可能维持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迄今为止,上述预言一条也没有变为现实。虽然中国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拥有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梦想的东西,那就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政府规划和管理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值得称赞。请考虑一下常常被拿来与中国比较的印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许多印度公司远比中国公司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它们是真正的私营企业,能有效地利用资本,并能与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竞争。而中国公司通常是部分国有制的,它们或得到资助或享受特权,能轻易获得外资,因而在利用外资时不讲效率,而且许多公司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其产品,无法与全球最高水平的企业竞争。但在宏观方面,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方面远远超出印度政府。

  印度官员总是指出中国官员不必担心选民问题。印度政府的一位资深成员说:“我们不得不做许多从长远来看愚蠢的事情,但政治家在短期内需要选票。中国则可以作长期打算。”

  中国着眼于发展的重大外交举措

  在中国发展的前十年(20世纪80年代),增长战略就是它的总体战略。今天,韬光养晦策略仍影响着中国的言行。除了所有与台湾有关的问题,中国目前的重大外交举措主要是经济需要的产物。眼下,这意味着马不停蹄地寻找石油及其他商品的供应源。

  但形势在发生变化。乔舒亚·库珀·雷默对中国高层官员和著名学者进行了大量采访以后,撰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文章描绘了一幅有关北京新外交政策的迷人图画。他写道:“与拥有大量武器、对其他世界观难以容忍的美国式超级大国不同,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自身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为基础的。”

  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日本截然不同。日本只是针对少数几个市场,集中发展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同时保持国内市场的封闭,而中国向外国投资和贸易敞开了大门。结果,许多国家都对中国市场形成了依赖。从美国到德国,再到日本,对华出口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不可缺少的贸易伙伴。

  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都对亚洲国家进行了访问。几周后,我来到这一地区。令我吃惊的是,几乎所有我接触到的人都认为胡锦涛的访问比布什的访问要成功得多。马来西亚作家卡里姆·拉斯兰解释说:“布什只知道谈论恐怖主义,他以同一个视角看待所有人。是的,我们也为恐怖主义忧虑,但坦率地说,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面临其他许多问题。我们要重整经济,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我们还在努力解决健康、社会和环境问题。胡锦涛谈到了所有这些话题,他谈论了我们关心的事,而不是仅仅谈论他自己关心的事。”从印度尼西亚到巴西,中国正在结交新朋友。

  有一群美国人——主要是新保守派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一直在宣扬中国威胁论。他们主要从军事角度谈论中国威胁,常常胡乱夸大中国的实力。但事实并不支持他们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在扩充军力,中国的军费预算每年增长10%或更多。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军费开支显得微不足道,它最多相当于五角大楼年预算的10%。

  中国威胁或中国挑战不会以我们熟悉的苏联形式(即拼命争取在军事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出现。中国可能成为雷默所说的“不对称超级大国”,它会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政治技巧去实现目标。雷默写道:“中国的目标不是冲突,而是避免冲突。有效地处理局势,让结果必然对中国有利,这才是战略上的真正成功。这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家孙子。”

  全球权力和影响的竞争正在悄悄展开

  如何应对中国呢?你可做的事情只有准备迎接挑战。对美国人来说,这意味着重新把重点放在迄今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科学技术——上。美国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全球排名中的名次急剧下降。美国的研究机构中大都是外国学生和外国移民,但现在他们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出国或返回国内。如果不对这些领域给予新的重视,美国将会发现自己难以产生中坚力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他们却是先进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和印度已经培养的工程师要多于美国。五年后,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人数将超过美国。

  对美国政府来说,搭乘免费车的日子可能正在结束。美国政府一直实行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因为它知道外国政府和人民会向它提供大量的贷款。但是,这种贷款是有代价的。当中国拥有巨额美元储备时,它也拥有了破坏美国经济的力量。如果中国那样做的话,对中国造成的损害肯定会大于美国,但是,如果美国能够不易受到这种可能性的打击,那岂不是更好?在国内实行负责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国外能有更大的行动自由。

  在对外政策方面,如果中国逐步扩大其经济关系,稳扎稳打,逐渐扩大其势力范围,以期耗尽美国的耐心和耐力,那又怎么办?

  现在爆发一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核威慑、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全球化等都是降低这种可能性的因素。但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也许一场软战争正在进行中,一场为争夺全球权力和影响的竞争正在悄悄展开。美中两国将有时互为朋友,有时又互为对手,双方在一个领域互相合作,在另外一个领域又互相竞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