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红场响彻“胜利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2:52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

  俄罗斯大阅兵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铅云低垂,纳粹兵临城下。数十万苏联红军官兵列队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检阅,然后在市民泪光注目下直赴战场。2005年5月9日,莫斯科天空雨后放晴
。二战老兵和俄罗斯现代军人重赴红场,接受俄罗斯总统普京和50多位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检阅。俄罗斯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的方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和纳粹德国投降60周年。寒冬到仲春,黑发到银首,远不足以概括其间变迁。

  雨中迎接宾朋

  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曾向普京总统保证,莫斯科9日将以一洗碧空迎接阅兵盛典。这一承诺险些落空。阅兵式开始前不到半小时,一场煞风景的春雨飘落红场上空,而且雨势不小。普京不得已撑开黑伞相迎应邀而至的50多位各国政要,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因而,普京与各国贵宾握手画面多定格于伞下。有趣的是,轮到布什出场,他一手收起雨伞,普京立即微笑奉陪。布什是二战后首位参加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的美国总统。

  借良机抒友情

  各国领导人和宾客落座于列宁墓前的主席台上。当地时间10时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阅兵典礼正式开始。普京在致辞中说,1945年5月9日标志着俄罗斯胜利的一天,“正义战胜邪恶的一天”。“苏联土地上发生了一系列最残酷、最具决定性的事件。”普京说,“我们知道,苏联在那些岁月中损失了数千万条生命。”据统计,苏联将近2700万军人和平民在卫国战争中失去生命。对战后出生的普京而言,其父母都是列宁格勒900日保卫战中的幸存者,近一半亲人都在那场战争中死去。如此残酷战争的决定性启示意义,正如普京所说,绝不应允许任何冷战或热战重演。事实上,俄罗斯国内没有哪个家庭能够完全绕开这场战争。因而,每年的“胜利日”都是俄罗斯最神圣庄重的纪念日。

  红场重归历史

  浑厚的军乐响起,4名礼仪兵迈出正步,高举印有锤子镰刀图案的红旗入场。这是一面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红旗的复制品。60年前,柏林告破,苏联第150步兵师士兵冲上柏林城内的帝国议会大厦,系上一面苏联红旗昭告世界:胜利终于到来。在卫国战争战场上凝聚并激发过最多情感的《喀秋莎》再次回荡在红场上空,主席台上不少耄耋之年的老人跟着低声哼唱。身着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各式军装的年轻士兵步入,时光仿佛倒回60年。此后,那场战争和今日纪念活动的真正主角亮相。身为卫国战争亲历者的2600名老兵乘坐军车组成方队重返红场,重现苏联红军各方面军1945年胜利后参加红场阅兵式的历史场面。军车上,无论是佩戴奖章的老兵,还是身着战时天蓝色衣裙的老妇,相同的是满头白发、永不退色的记忆和怀念去者的一束红色康乃馨。从红旗到红色康乃馨,红色作为鲜血的颜色、也是最鲜活的颜色,令9日的红场名副其实。展示现代俄罗斯武装部队风貌的18个方阵随后入场,分别代表俄罗斯国防部所辖陆、海、空三军及其他所有兵种。方阵步调一致、编队紧凑,军靴在鹅卵石路面上踏出整齐的回响。镜头锁定处,一名年轻军人嘴角露出微笑;而一名坐在主席台的老兵正默默拿起手帕擦拭眼角。

  鲜花敬献烈士

  方阵过后,军乐队现场演奏《胜利日》乐曲。俄军“勇士”、“雨燕”两个飞行表演队驾驶10架战机飞越红场上空,机尾划出白、蓝、红三色彩带,正是俄罗斯国旗的颜色。阅兵仪式在飞行表演中落幕。随着普京夫妇,各国领导人走下主席台,前往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凭吊,依次敬献上一束红色康乃馨。目睹阅兵典礼实况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主持人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成一排走向烈士墓的画面颇具象征意义。按照计划,普京中午在克里姆林宫宴请所有嘉宾。晚上8时,红场将上演大型音乐会。凌晨时分,绚丽的礼花将为60周年庆典画上句点。和平年代的灿烂烟花,幸存的老兵和老人有幸看到。然而,战争亲历者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军人,无缘看到今天的历史,也没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名分或自己的记忆。BBC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正在争论,现在的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2700万条生命乃至更大范围内更多生命的意义。主持人的一句话颇为实在:“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幸存者为我们回忆。”·孙浩·(来源:合肥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