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法国公决民意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8:37 新华网

  新华网巴黎5月11日电(国际观察)法国公决民意透视

  新华社记者刘芳

  近来,法国反对《欧盟宪法条约》(以下简称欧宪条约)的民意比例始终在50%左右徘徊。半个多世纪的欧洲一体化建设主要是由法国人设计和推动的,就连欧宪条约也是在法
国前总统德斯坦的主持下完成的。人们感到诧异的是,本月29日法国就将对欧宪条约进行全民公决,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法国选民对此犹豫再三呢?

  (小标题)引发经济社会模式之争

  法国反对欧宪条约的人中不乏有影响的政界人士和知识分子,他们认为欧宪条约有“自由化”倾向,有悖于法国追求的经济社会模式。

  关于欧美经济与社会模式孰优孰劣,法国人的辩论由来已久,欧宪条约是否导致放任“自由化”,是这场长期论战的最新议题。如反对者担心欧宪条约倾向于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不够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约束;支持者则认为,欧盟经济活力在自由贸易中得多失少,就私有化问题欧宪条约文本也确认了公共服务的地位和作用。

  又如,欧宪条约未就成员国的法定最长工作时间、最低工资与最低福利制订统一标准,反对者因此认为欧宪条约主张过分自由的竞争,忽略了欧洲的社会公正与人文传统;支持者则称欧宪条约文本在社会权益领域堪称一大进步,尤其是在劳工权益、消除歧视、男女平等等方面的陈述甚至优于法国宪法,至于某些社会政策的具体标准,各成员国发展水平不同,凡事苛求一律并不现实。

  因此,就经济社会模式展开辩论的两派都或多或少对法国民众产生了影响,从而也左右了民众对欧宪条约的态度。

  (小标题)部分民众借题迁怒于人

  有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普通选民中的反对者大多明确表示没读过、或读不懂总计448条、850多页的欧宪条约文本,但却认为欧宪条约没有直接回答他们最关心的就业、工资、企业外迁等具体问题,因此对它采取排斥态度。怀疑派则称它是“西装革履的人宣扬的想入非非的东西”。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正在冲击欧洲福利社会的基础,给法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急剧变化,使法国人感到多年享受的安逸生活面临危机。近几十年来,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一连串的改革并没有理顺关系。因此,部分民众将多年积聚的不满情绪归结于欧盟扩大带来的挑战,从而将欧宪条约公决当成一次对政府宣泄不满情绪的机会。

  非理性掌控之下,对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不满情绪,都可能成为反对者对欧宪条约说“不”的理由。如中产阶级担心欧宪条约将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农民觉得会影响农业补贴措施,失业者认为将使工作机会流向劳动力优势明显的新成员国,还有人将土耳其入盟问题与欧宪条约联系起来,以为批准欧宪条约就意味着欧盟将无休止地扩张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极右翼政党和一些政治投机者利用知识界的理念之争与选民的“赌气”情绪,不失时机地开展党派与个人利益的争夺,为2007年大选做准备。他们竭力煽动反对欧宪条约的情绪,对反公决势力的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标题)官方引导民众顾全大局

  法国民意调查近几个月来反映出的消极面,引起了欧盟国家的严重关切。法国官方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民众在决定欧洲前途问题上审时度势,促进民意的转化。不久前,希拉克总统指出,如果法国在全民公决中对欧宪条约说“不”,欧洲一体化建设将被迫刹车,法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治上将不复存在”。

  据报道,公决乐观派认为,法国毕竟是欧洲一体化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法国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欧洲情结”。在欧洲建设过程中,从接受单一货币体制到开放内部边界,这些措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都高于欧宪条约,法国都与欧洲伙伴一道作出了理性的选择。

  如今,希拉克政府及其支持派盟友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继续做好民众的思想工作。他们大力宣传欧洲建设半个世纪的伟大成就与光辉前景,力陈欧宪条约公决对于法国和欧盟的重大意义,就是寄希望于选民区别对待本国内政与欧宪条约公决,以理性眼光审视眼前利益与政治大局的关系,促使民意在公决中作出符合法兰西民族利益的选择。法国政府的努力是否能够奏效,仍有待观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