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4200年前到过美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05:09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
神秘地图可能改写美洲发现史——— 中国人4200年前到过美洲? 英国历史学家、前海军官员加文·孟兹斯在其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曾宣称中国明代的郑和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他比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间
美国传教士后人床底藏着7件神秘地图 据报道,超过10年时间,7件易碎的古代地图集一直躺在美国加州艾德兰托市男子亨顿·哈里斯遍布灰尘的床底下,直到两年前,哈里斯才发现了它们,这些地图都是他的传教士父亲亨顿·哈里斯博士上世纪70年代从亚洲古董商店中买回来的。通过研究父亲生前的日记,哈里斯发现,这些神秘的古地图可能会改写美洲的发现史。 哈里斯道:“这些地图在我的床底下躺了10多年时间,因为一开始我们真的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这些古代地图上清楚地描绘出了美洲大陆上的红杉树、大峡谷,显示了3300英里宽的北美大陆。和美国的真实宽度相比,误差仅几英里。” 中国古地图有4200年历史? 据哈里斯称,他的传教士父亲亨顿·哈里斯博士曾经去过中国,在漫游亚洲期间,他收集了许多中国、韩国和日本关于美洲的古地图,他床底下的7件古地图大多是他于1972年在韩国的一家古董商店中发现的。 老哈里斯博士发现,许多这些古地图都基于一份有着4200多年历史的中国老地图———这份古老的地图描述了整个太平洋和北美、南美海岸。老哈里斯博士相信,明朝的郑和可能知道这些地图的存在,因此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到达美洲的路线。老哈里斯博士在日记中宣称,郑和下西洋后,甚至还修改了这些老地图中的一些严重经度错误。 当老哈里斯博士1981年去世后,儿子哈里斯和女儿夏洛特·哈里斯·里斯继承了这些地图。尽管哈里斯知道父亲和其他一些学者怀疑在数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发现了美洲,但他一直没拿父亲的理论当回事。直到哈里斯亲眼看到了这些古地图,他才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哈里斯博士的女儿夏洛特现在是一名高级研究员,她对记者道:“尽管我们知道父亲的理论,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直都在忙自己的事。可我们知道,如果父亲的观点是真的,那么将改写历史。” 神秘地图等待美国会图书馆鉴定 2003年,夏洛特从报纸上了读到了英国作家加文·孟兹斯的新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的简介,这本新书称,中国明朝的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下西洋,并且成功登陆了美国东海岸。 夏洛特和孟兹斯取得了联系,跟他谈起了她父亲留下来的那些古地图。孟兹斯对夏洛特的这些地图非常着迷,今年5月16日,孟兹斯邀请夏洛特前往美国国会图书馆,请她就这些古代地图进行演讲,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许多亚洲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夏洛特称,两年前,这些地图就已经被她交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专家进行鉴别,它们躺在国会图书馆地理和地图部主任约翰·海伯特博士的办公室中已经整整两年时间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言人奥德雷·费瑟称,夏洛特的地图目前还没有被专家进行正式的鉴定。 “郑和发现美洲”作者:“中国人公元前2200年就了解世界” 然而夏洛特称,这些地图已经被来自中国北京的一些专家鉴别过,中国专家对她称,7件地图中其中两件的绘制日期,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作者孟兹斯也称,夏洛特家传的这些古地图,和世界各地博物馆珍藏的另外一些地图,也许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那就是古代中国对美洲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现代学者的评估。 孟兹斯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美洲历史是一个漫长的神话故事,他们不是被哥伦布最早发现的,也不是被穿过白令海峡的移民发现的,而是被古代中国人、甚至一小部分其他亚洲人最早发现的。夏洛特的地图是世界地图———它们显示了非洲、澳大利亚和美洲……毫无疑问,哈里斯一家的这些地图收藏,最后将比我的书对美洲历史的重新评估引起更惊人的冲击力。大量原因让我相信,这些地图都是真实的———这些地图让我相信,中国人在公元前2200年就了解了世界。” 据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国史和近现代世界史”前教授约翰·威尔斯称,根据他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他相信郑和下西洋时明确知道他的目的地,知道他要去哪里,因为他的大多数航线,一些古代中国人在他之前早就航行过。 美国兄妹欲将神秘地图出售 不管如何,美国传教士老哈里斯博士留下的7件古代地图在史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管这些地图是否可信,亨顿·哈里斯都对他们手中掌握着可能改写世界史的证据而感到着迷。哈里斯道:“你不能每天都能改写美国的历史,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点不同。然而,如果它真的说出了真相,那么我认为有理由让全世界都知道。” 哈里斯称,他和妹妹夏洛特计划在未来两年中售出这些地图,他们更愿意将地图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罗斯) 作者:罗斯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