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听“女郑和”谈郑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1:33 人民网-江南时报

  2005年3月16日,美籍华人航海家翁以煊成功抵达肯尼亚东部港口城市蒙巴萨,完成追寻郑和足迹之旅,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实,早在2000年7月,有“独行女侠”之称的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得主范春歌,即开始了“重走郑和路”的伟大壮举,并在今年一月出版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记述这段探险经历。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时刻,本报记者昨晚连线范春歌,拨动了她那段“重走”的记忆!

  辉煌:“重走郑和路”成就女郑和

  背景 2000年7月11日,范春歌在郑和当年起锚的江苏太仓,踏上“重走郑和路”航程,去追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踪。两年来,范春歌单身采访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巴基斯坦、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等18个亚非国家。在这之后,以前的“范长江新闻得主”、“高级记者”、“独行女侠”范春歌,又多了一个美誉———“女郑和”。

  记者:为什么想起重走郑和路?

  范春歌:把二十一世纪的新闻课题锁定“重走郑和路”时,许多人难以理解。这个话题要扯到2000年,是一个世纪转换的时候,在这个千年转换、人类迈进一个新门槛的时候,可能都免不了要停顿一下,要回顾历史,想想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全人类都会如此。作为一个媒体,我就想选择一个千年中发生的事件,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又能给我们今天带来一些思索和借鉴,于是就选择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航海事件。

  其实,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向世界展示了明朝的强盛,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友好交往,直到今天散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一提起郑和都引以为自豪。但对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后人并不是十分了解。当然因素很多,一个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记录非常少,在明史中也只记录了几百个字,关于郑和也只记录了几十个字,对后人研究郑和留下了很大的难度;再一个就是郑和事件,因为历史学家了解的都不多,一般人了解就更少。

  几个事情给我刺激还是很大,原来以为只有武汉晚报社在关注,后来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听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1998年就走过了,做过了郑和的选题,英国探险家也在我出发那年,一个人就驾着一条小船沿着郑和的航线一直到非洲,郑和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欧洲人,为什么西方人会关注这段历史?我们说我们还没有魄力,还没有那种眼光和视野去做麦哲伦和哥伦布,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做我们自己的探险家,我们历史上的人物。既然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士都在研究探访郑和遗迹,而我们大陆的媒体为什么保持沉默,我们不能没有人站出来做这件事,我们也要有发言权。

  激情: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

  背景 范春歌在郑和塑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独自踏上了漫漫长旅。在三年的时间里,范春歌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她的“重走郑和路”是沿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追寻郑和率领的那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的遗踪,整个行程式分三个阶段:2000年,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穿过台湾海峡,依次经过八个国家;2001年,走沙特阿拉伯等五个国家;2002年,走访非洲,最后抵达好望角。

  记者:这份激情和胆魄从哪里来的?

  范春歌:在国外和国内还不一样,比如在国内走得再远,我边疆万里行也好,有困难可以找到边防军,找到解放军,可以找到牧民,找到党支部,找到村长,达到一定的沟通就能解决一些问题,你感到特别踏实。但是你在国外就感觉有一种漂泊感、没有归宿感,而且我在此之前到过南极,也去过泰国,但还是没有出国的经验,去南极去泰国都是跟团去的,衣食住行都有人管着,跟幼儿园阿姨领着走一样。然而这次我单飞一个人出去,真是第一次,而且距离这么远,时间这么长,自己回想起来也不知道怎么走过来的。

  30多岁时,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感到比较失败,没有什么追求,生活没有目标。有一天,在不经意间我注意到钟楼的钟摆在一分一秒地往前走,时钟把我从朦胧中唤醒,我突然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人活着应该有一点点追求。就在这时,我意识到必须抓紧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背起行囊、只身行旅采访的独特方式,用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下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和新闻背后的新闻。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我产生了无限的激情和力量。

  在一次次充满了艰辛和磨难的远行采访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困难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次在重走郑和路的计划提出后,碰到的困难就更多,资金筹措过程的艰难、签证办理手续的繁复、异国他乡语言交流的障碍、历史资料的严重缺乏、古代遗踪寻觅的艰难、只身海外的辛劳和孤独,以及一些人的不理解等等。我也曾想过是不是放弃,似乎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召唤,让自己坚持了下来。

  遗憾:留给再次重走的人

  背景 在越南,范春歌寻访了郑和当年登陆的第一站归仁;在印度看到了流传近六个世纪的中国渔网,在斯里兰卡找到了郑和下西洋途经当地留下的碑石……今年一月,范春歌这段“重走郑和路”的经历终于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书名就叫《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

  记者:对于这段经历你有遗憾,或者有什么希望吗?

  范春歌:作为“重走郑和路”的先行者我感到很自豪,我当时出发时,外界对我这个行动还不太理解,也没有多少人喝彩。现在大家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终于有了提高,有更多的同行关注此事,有了更多的同路人,这让我觉得安慰。我没有想到大家能很快地理解我的行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对于遗憾,我有很多,在路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发现,自己对郑和航海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专业。还有,由于语种的复杂,语言交流上困难,这给我的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遗憾。还有,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自己在摸索上花去了很多精力。

  “重走郑和路”总共花去了32万元人民币,均由武汉当地企业赞助,对赞助企业自己很感激,但这么远的征途,这么长的时间,这笔钱是很紧张的,自己因此也吃了很多苦头,哪会有“游山玩水”的舒服感?对于留下的遗憾,这辈子可能弥补不了了,由别人去弥补吧,也把希望留给未来的同路人。即使有机会我也不会再次重走郑和路了,因为有更多的工作待我去做,有更多的险待我去探,有更多的目标待我去追寻。其实,我回来时已再次重走了郑和路。在我2000年出发时,出版社便向我约稿,希望把重走的经历写出来。但之所以结束两三年来才动笔才出版,就是想有一个沉淀的时间和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在古老的汉字间再次重走了郑和路。

  新闻附件

  郑和小传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南京市相关纪念活动

  1、縨泥国王墓重新发现47周年活动。该项目活动已于5月12日在位于雨花台区的縨泥国王墓现场举行,在活动上还举行了纪念书籍《文莱:热带王国皇冠上的明珠》首发式。

  2、纪念郑和下西洋大型文艺演出,7月5日首演。

  3、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小学航模比赛。

  4、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青少年地理、海洋、航海知识科普活动。

  5、举办“宝船·西洋·郑和”展。展出龙江宝船厂第六船坞遗址的发掘成果及出土文物。

  6、第十届读书节暨《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读书活动。

  7、“万里追踪寻郑和———纪念郑和下西洋大型摄影展”。展出《郑和下西洋》摄制组赴国外拍摄的大量精彩图片。

  8、“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讲座。

  9、下关区举办“走近郑和”主题系列活动。

  10、推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化旅游专线。5月22日在天妃宫举行专线的首发仪式。

  《江南时报》 (2005年05月18日 第十九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