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四国“争常”誓讨否决权(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1:50 金羊网-新快报
  

  日、德、巴、印提出“入常三部曲”,梦想7月底实现“入常”

  

  为了实现各自的“入常梦”,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四国5月16日联手发起新的攻势,在联合国散发提案,要求在今年7月底前增加6个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韩国、意大利和巴基斯坦针锋相对提出了它们的提案,要求只增加8个任期4年的半常任理事国。

  

四国“争常”誓讨否决权(组图)
  四国提案:增加6个常任理事国

  现有联合国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任期为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四国要求,将安理会从15国扩大到25国,增加两个亚洲国家、两个非洲国家、一个西欧国家和一个拉美国家为常任理事国,从非洲、拉美、亚洲和东欧各选一个国家成为非常任理事国。

  印、日、德、巴四国在提案中宣称,联合国安理会“应该更好地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需要。它们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改变其工作方式,加强“透明度、包容性和合法性”。

  这四个国家没有明确地说明哪些国家应该成为新的常任理事国,但它们早已公开声明要跻身常任理事国之列,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也在竞争两个非洲常任理事国的名分。

  美要求四国放弃争否决权

  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四国还狮子大张口,要求新常任理事国应该“拥有与现有常任理事国同样的职责和义务”,其中包括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但是,《纽约时报》5月15日发表文章披露,美国已经对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发出警告,如果它们不放弃其对否决权的奢望,美国就不会支持它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担心,如果这么多的国家握有否决权,否决来否决去,安理会的工作将陷于瘫痪。

  因此,这四个国家的外交官在德国驻联合国代表处对一些可能支持它们的国家的代表表示,否决权问题“不应成为联合国改革的障碍”。
四国“争常”誓讨否决权(组图)
图:在“入常”问题上,日德两国站在同一阵线上。

  “三部曲”只是一厢情愿

  在提案中,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还迫不及待提出了它们“入常”的时间表:要求在6月份将提案交联合国大会讨论和表决,在7月中旬选举新的常任理事国,然后于两周后修改联合国宪章,将新的常任理事国写进宪章,承认安理会扩大这一事实。

  但是,这个一厢情愿的“入常三部曲”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其中每一步都需要191个联合国成员国中2/3(128个)国家的赞成,同时得到所有5个常任理事国对修改联合国宪章的批准。

  然而,对于如何扩大联合国安理会,世界各国却有争议。巴基斯坦、意大利、韩国和其他中型国家就提出了它们的方案,提议安理会增加8个半常任理事国,即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各两个,任期4年,另外增加一个非常任理事国。巴基斯坦、意大利、韩国表示,它们的方案得到了广泛支持。

  因此,美联社认为,印度、日本、德国和巴西四国能否在191个联合国会员国中得到2/3的支持,并且避免被现有5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任何一个一票否决,这还是个问题。(王辉)

  “否决权”由来

  事实上,“否决权”一词并未出现在联合国宪章之中。

  所谓的否决权指的是,联合国非程序性事项的决议需要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9个理事国的赞成票、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赞成”方可通过。这样每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内就享有一票否决权。

  否决权制度之后的构思是,大国必须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担负主要责任。

  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的做法曾经招致广泛批评。特别是前苏联和美国长期以来多次动用否决权,更令这一体制大大地失去了公众信誉。

  否决纪录

  前苏联/俄罗斯:

  120次(其中前苏联解体后仅有两次)

  美国:

  76次,共曾35次阻止批评以色列的决议草案

  英国:

  32次,其中23次与美国联手,其它“单兵作战”否决决议草案都与津巴布韦有关

  法国:

  18次,其中13次是与美国、英国联手中国:5次

  (夏子/编制)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