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谁损毁了“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00:58 东方早报

  《新闻周刊》引发“厕所风波”后,一位中国朋友在来信中想象了中东的“群情激愤”。我的回复是:中东相当平静,尽管这听起来有些奇怪。

  冲冠一怒的是白宫,它毫不犹豫地指控那篇“或许不实”的小文损毁了美国的形象。这让我有些愕然,因为没有人可以损毁一片废墟———经过两场战争,在许许多多的自杀式爆炸之后,“美国的形象”便只有一个标签“negative”。

  由于不能接受“白宫疯了”的结论,我给它的妄语找了两个理由:(1)它需要一个“替罪羊”;(2)它在自我表白时,从未正视对方———“穆斯林如何”,它不清楚,似乎也不感兴趣。

  其实,多数中东人早过了要为《新闻周刊》的一句话撕心裂肺的阶段。在伊朗,人们都记得,15年前,有一个叫拉什迪的人写了一本叫《撒旦诗篇》的书,当时的阿亚图拉霍梅尼以其“渎神”而裁决将他处死。这件事让伊朗外交付出了沉重代价。自此,伊朗人才明白了,“责任”在国家和在个人的不同涵义。

  在伊拉克,经过阿布格莱布的黑暗,伊斯兰武装更无暇关注这样一条“陈旧”的新闻。在他们看来,“攻击”远比“抗议”来得有效,与其无望地声嘶力竭,不如拿起杀人的枪。

  至于别处,政治精英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平常心”。当民族国家走向成熟,伊斯兰理想总要让位于国内政治。即便是“阿拉伯”的领袖,也不得不首先照顾“家务事”。比如埃及,在原教旨主义派别促请总统下台的声浪中,任何煽动民众宗教情绪的行为对开罗来说,都不啻于“自毁”。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当中东抑止着“冲动”,其边缘却要揪出《新闻周刊》一篇不起眼的报道?

  在阿富汗,卡尔·艾兴贝利将军的话掷地有声:骚乱与《新闻周刊》无关。这是一个小弱的国家,贫瘠的土地和漫长的战乱滞后了它的生长,以至于2005年的阿富汗看起来就像是几十年前的中东国家。在那里,伊斯兰激进分子仍然相信他们可以改变一切———宗教理想在肩上,民族情绪在胸中,只要一点星火,他们便可燃烧世界。以一种技术错误的方式,《新闻周刊》提供了一点星火,但“骚乱只是阿富汗重建进程的产物”。

  巴基斯坦是一个“灰色”国家。它曾是塔利班政权最亲密的朋友,“9·11”以后转到美国一边,成为所谓“反恐战争”的最前线。这样做是情非得以———否则只能面临“孤立”的境地,也是有利可图———原教旨主义派别正在成为穆沙拉夫治下最大的“异己”,在这一点上,伊斯兰堡和华盛顿可谓“同情人”;而夸大原教旨主义的威胁,则意味着有效增加来自美国的财富,拉丹一日在逃,华盛顿便一日不能放弃对穆沙拉夫的支持。这里,我想已经没有必要再对近日的风波多作解释。

  回到“美国的形象”上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正日益成为华盛顿的负担。随便问一个中东人,他都可以给你举出讨厌美国的理由。比如,美国对以色列“明目张胆”的偏袒———它赞美以色列培育的“民主花园”,却无视后者在巴勒斯坦制造的“贫民窟”;它纵容以色列的核武库,却否认伊朗的“核权利”;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玩家,美国在吞咽中东石油的同时,却任由贫穷在这个地区蔓延;而如果它能够以“莫须有”的罪名攻击一个中东国家,那至少表明它对中东缺乏尊重……

  应该承认,穆斯林对“美国”的负面认知不乏“误读”的成分。这里有政客挑唆的原因在,也是全球化信息膨胀使然。在中东,人们每天接触批评美国外交、揭发美军劣行的报纸和电视频道,比如卡塔尔著名的半岛电视台。而从巴基斯坦到沙特,人们对英语也决不陌生,这就是为什么《新闻周刊》一句话会很快被有心人捕捉。

  骚乱也罢,平静也好,注视穆斯林眼中的“美国”,长袖善舞如休斯女士恐怕也一筹莫展———这是怎样的猜忌啊!而这竟是“霸权”所必须支付的代价,抑或一种“不当”政策的结果?在考虑修补形象之前,这是华盛顿必须回答的问题。

  (作者系伊朗德黑兰科学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