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印度这头大象:保守与开放令人吃惊(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17:07 新华网
  保守与开放——令人吃惊的社会

  对外大传播:谈到印度,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它离我们很近,但心理上却感觉离我们很远;它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我们对它今天的文化却知之甚少;它的人民依旧固守着他们的贫穷;我们更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中美、中日、中俄,甚至中韩关系上。但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软件业发达的国家,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正在更多的印度IT精英们身上得以体现--他们穿着新潮西服、开高级轿车、住豪华别墅,可婚姻还是父母包办,更要顾及种姓制度,其保守与开放的融合让今天的中国人感到吃惊。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国家?你对这个国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国家?

  薛: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没去过印度,你会觉得它很神秘,去过印度,你会觉得它更神秘。我虽然多次去过印度,但如果让我用三言两语来描述它,依然感到非常困难。如果实在要这样做,我会说: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充满神奇而又稳步发展的国家。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还有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原来说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据最新的水下新发现推断,印度的文明史可能会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这很可能超过埃及。历史上的印度饱受外来势力的侵扰,而且绝大多数侵略者往往是进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纪末,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都入侵过这个国家。最后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独占印度达190年之久。尽管印度遭受过无数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印度的文化始终有一条绵绵不断的主线--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内部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现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有、宗教与世俗、落后与先进的巨大反差。
印度这头大象:保守与开放令人吃惊(组图)
  3月6日,在印度城市加尔各答举行的珠宝展上,一名模特展示一款水晶饰品。 新华社/路透

  对外大传播:据说,在印度,从绅士到门童都说着流利的英语,我们感觉英国对印度的影响十分大,在你看来,英国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薛:在今天看来,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殖民者给印度留下了一个阶层:英语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从小就在家中讲英语,学校里学习的是英语,工作中使用的是英语,英语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一语言。由于英国人的统治和这个阶层的带动,英语在印度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中国。第二,英国人为印度留下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铁路、工厂、医院、学校、欧式建筑,等等。铁路,在印度独立时已经达到了四通八达的程度,而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20年,铁路总里程才逐渐赶上并超过印度。第三,英国人为印度留下了一个政治制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议会民主。印度建国之初,模仿英国的两院制建立了议会民主体制,这个制度在维护印度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

  对外大传播:我们在看到有关印度的介绍时,有一点很奇怪,印度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民主国家,他们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实质内容呢,还是仅仅是延续下来的一种称谓?

  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是个很时髦的名词。当时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那些国家以外,还有不少国家也说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埃及、印度等。尼赫鲁总理就称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他有一整套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但现在,印度的社会主义其实已没有实质内容了。他们现在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也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认可。为什么在21世纪前有些忽略这个伙伴?

  对外大传播: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国和人口大国,那么它与我们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呢?

  薛:很多到过印度的人,整体印象会得出三个字的结论:脏、乱、差。这话虽然有些刻薄,但基本符合事实。实际上,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景象。

  今天的中国在硬件设施上比印度强一些,中国已有遍及全国的全封闭式高速路,在印度,还是快速路较多;由于他们的铁路比中国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网上订票,火车站是开放式的,不用检票就可上车,基础设施包括机车车辆比较旧。
印度这头大象:保守与开放令人吃惊(组图)
两名黑衣妇女牵着骆驼走在艾哈迈达巴德市的一条公路上。

  印度不是一个能源大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相对贫乏。电力不足是一个很突出问题。每年的三至十月份,印度的平均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这时候,停电非常频繁。即使在首都新德里,也常常一天停三四次电,这时你就会看到,闹市区里,每家小店铺前的发动机都嗡嗡地一齐轰鸣。

  他们的人民普遍温和善良,社会犯罪率很低,甚至低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有时大家听说印度会发生一些冲突和骚乱,也都是教派之间为了信仰而不惜流血牺牲。

  至于人们所说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也的确是事实。富人巨富,可在世界名列前茅。他们在城市里拥有豪宅;有的还在不同的城市拥有若干处房产,若干辆汽车;在乡下还有土地和庄园。穷人极贫,居住在贫民窟的低矮茅舍里,或路边用塑料布搭起的棚子里,有的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印度人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00多美元,但是印度全国有1/4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都要冻死、饿死、热死、淹死成百上千人。

  对外大传播:对于这样一个近邻,我们为什么在21世纪前会有些忽略呢?

  薛:从情感上,中国一直重视印度这个合作伙伴,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导人都访问过印度,各界也有许多人慕名而去。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建交。当时,印度是社会主义阵营以外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第一次正式访问,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作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20世纪60年代以后,1996年11月,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双方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1年1月,李鹏委员长访问印度,2002年1月,朱基总理访问印度,一举签订了六项协议,其中之一就是与印度直接通航的协议,并表示要把两国贸易额从30亿美元提高到100亿美元,这大大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个月后,第一架直航机就从北京起飞,抵达新德里。在印度访问期间,朱基还讲到,中国是硬件生产大国,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两国合起来就是世界第一。听了这话,印度人好高兴啊!当地的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次讲话。从此,中印贸易发展加速,到200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已达到136亿美元,比2003年的76亿美元增长了约80%。现在新一届总理温家宝又刚刚访问了印度,中印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就边界问题达成政治指导原则协定,中印关系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为什么在90年代以前我们有许多人没有感到印度与中国关系的重要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埋头搞经济建设,印度经济没有太多地进入中国人的视线,经济合作很少,所以在处理国际关系当中,我们拿出了很多精力去处理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欧共体等关系。二是印度的一些领导人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还没有从冷战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在边界问题上,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双方都不太能谈得拢。典型的例子是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他们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说因为他们北方的一个大国拥有核武器,所以他们就要制造核武器。那时的许多印度知识分子也是这种冷战思维。例如,1987年,我在印度进修时就不止有一个印度人对我说,我们在喜马拉雅山的这边,你们在喜马拉雅山的那边;你们是巴基斯坦的朋友,我们是巴基斯坦的敌人。按照敌人的朋友是敌人的逻辑,我们岂不成了印度的敌人?这些例子说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上层中有许多人还对中国抱有敌对情绪,即使不是敌对,至少也怀有戒心。印度越来越感到中国的真诚

  对外大传播: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印关系有了今天这样友好的局面呢?近来我们双方递出的橄榄枝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薛:出现今天这样的中印友好局面并非偶然,它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我们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1962年,两国间曾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但那毕竟是历史的一瞬。近年来,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民间往来的增加促进了相互了解。印度越来越感到中国的真诚,中国人也越来越感到印度的重要。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国际反恐合作拉近了印巴关系,使这两个兄弟国家的积怨逐渐化解。这就使中国在处理中印和中巴关系时不必再有以往的顾忌。2003年,在中国非典时期,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毅然来华访问,并给予中国药品援助,又一次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4月11日出席了中印建交55周年纪念活动,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一道为纪念活动点燃了象征吉祥与祝福的铜灯。这预示着中印两国将非常珍视这和平友好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合作与交流。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彼此互信,相互支持;在经济上,优势互补,扩大贸易;在文化上,则是进行更加全面广泛的交流,一些重要的项目即将上马,如在中国河南省建立印度的寺院,在印度新德里建立孔子学院等。
印度这头大象:保守与开放令人吃惊(组图)
  3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街区,一名儿童身背水枪,准备参加洒红节庆祝活动。当天是印度最隆重的节日――洒红节,其庆祝方式在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异,但是在这一天无论民族、种姓,所有人都可以互相涂抹彩粉、泼洒掺有颜料的水以示祝福。新华社记者安治平摄

  对外大传播: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印度充满了文化魅力。正如你所说,印度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前不久,我在日本东京博物馆,看到了一些从中国运来的佛像,很生动,很活泼,而日本本地的佛像就较为僵硬和呆板,人们说,这就是在传承中的损失,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

  薛:只有你到了印度,你才可以看到中国与印度在佛教文化上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在古代,有许多中国僧人到印度去求学,法显、玄奘等就是代表,鲁迅先生把这些舍身求法的人看作是中国的脊梁。同样,印度也有许多僧人克服重重困难到中国来传播佛教和各种知识与技能,菩提达摩等就是代表。在今天看来,他们梯山航海,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相互交往,也许仅仅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我们的先人从印度学习到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如今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已使我们受用无穷。就拿艺术来说吧,我们的敦煌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常常为国人引以为豪。但如果我们到印度去看看阿旃陀等石窟,就会发现它的源头原来在印度。难怪有人参观了阿旃陀石窟之后大发感慨:学生有时会青出于蓝,但老师毕竟是老师。的确,只有到了印度,你才能感受到印度文化的神奇和绚烂。

  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

  对外大传播: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曾有一句诗感动了很多人:把生命洒在无止境的流水里,但是为什么活跃在当代的文明不被我们所知呢?在相互的传播中,是他们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出了问题?或者说是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口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薛:其实我们两个民族都没有问题,也都有问题。你说的泰戈尔的这句诗,就很说明问题。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上,我们两大民族存在着差异。中国人自古以来看重功利,更注重物质的东西,忽视精神信仰。这有好的一面,就是比较注重实际,讲究实效,在经济建设中干劲十足,只争朝夕。但也有负面作用,即在物质追求中容易使道德失衡,致使一些人什么坏事都敢干,什么坏主意都想得出来。印度人绝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深受宗教影响,他们更追求精神的圆满。这也有好的一面,即心怀敬畏,本分善良,人际关系和谐,并且浪漫开朗,充满自信。不好的一面是容易满足,忽视物质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挣得几个卢比就不再干活了。所以在印度城乡很容易看到三三两两的游手好闲者、四处观望者、夸夸其谈者和呼呼大睡者。

  对外大传播:这种宗教情结太浓烈是否会影响他们经济的发展?

  薛:会的。而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人们的欲望。忽视物质追求,当然就缺乏动力。人类世界从来就存在竞争,今天的竞争依然激烈。发展快就强大,发展慢就会受欺负。印度的各种宗教分化了人们。另外印度是由太多的王国联合而成的,缺乏彼此之间的文化纽带,每个人都要发言,民主制度保证了这一点,却阻碍了印度的进步。

  对外大传播: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封闭的心灵。我们想知道,具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国度,怎么会在悄然中就从我们身边站立起来呢?

  薛:那是因为中国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第一,却不知印度这些年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第二。

  他们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外部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影响,内部是精英阶层的推动。他们一方面有固守宗教传统的一面,如成年妇女依然用五米多长的沙丽或长衫长裤包裹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年轻一代却很时尚,思想非常开放,对物质的追求也较他们的前辈强烈许多。他们的高等教育也走在中国的前面。另外国家领导层以及他们的中产阶级已经感到自己的落后,并且有了改变国家面貌,使民族富强的强烈愿望。尼赫鲁总理有一句名言: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这是一个民族的梦,它激励着精英们为实现大国梦而奋斗。

  两国政府寻求共赢

  对外大传播:印度从1991年开始,也进行了经济改革?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孰优孰劣?印度能否赶上和超越中国?一度成为学界和媒体的热点话题。中印政府如何寻求共赢?

  薛: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大约晚10年,彼此的国情不同,很难说谁的发展模式更好。至于印度是否能超过中国,这要看今后的发展,我觉得,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时间里,如果我们自己不出大问题,印度很难超过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明确各自的优势,讨论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补,因为两国政府对此都比较明确,学界和媒体也讨论了许多,那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战术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战略问题,观念问题。我们一定不要认为自己目前比印度发展快就小瞧人家,一定不要听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样蛊惑人心的预言。当然,印度也有人说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那也是蛊惑人心。我们需要踏踏实实地干。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看待中印合作,不要想谁能够独领风骚,只有中印切切实实地联起手来,亚洲才有希望,亚太地区才有希望。

  我们的眼睛不要总盯着西方

  对外大传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亚太地区是否会由于经济合作与竞争掀起一场波澜,这里是否能依然平静?

  薛:从安全的角度讲,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亚太地区依旧会平静,但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日本虽然富有,但是它的国土毕竟狭小,而且经济增长总徘徊不前,所以,除了美国之外,就要看中印合作的情况。中印关系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往往看好印度,说它是民主国家,潜力巨大,而中国社会面临老龄化,缺乏后劲。也有人说中国和印度是龟兔赛跑,兔子一打盹,就会让乌龟超过。但是,厉以宁先生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对龟兔赛跑说作了新的解释:陆地上,兔子帮助乌龟,水里,乌龟帮助兔子,大家一起到达目的地,这很符合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媒体说是龙象共舞,很形象。印度也确实像一头大象,稳步在前进。我最近刚从印度回来,发现在过去的三年里,印度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新德里有了地铁,新建了200多个高架桥,出现了好几个大型的购物中心。

  对外大传播:在亚太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在加紧跟印度交往,美国在强化美日印的关系,意在牵制中国,我们如何看待中国与印度未来的关系?

  薛:瓦杰帕伊执政期间,就很注意开展大国外交。近几年,克林顿、普京、小泉纯一郎等都访问过印度。应当说,他们在开展大国外交方面是很成功的。

  美国很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有以印度牵制中国的企图。但印度一直是比较独立自主的国家,不会像日本那样跟在美国的后面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的国情较为相似,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常拥有广泛的相同和相近立场。例如在人权问题上,印度每次都与中国站在一起,挫败美国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人权议案。在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印度也持有与中国相近的观点。在WTO的会议桌上和各种经济谈判中,印度总是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世界文化经济多样性。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这是温总理南亚四国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温家宝总理和印度总理莫汉·辛格为双边关系描绘了一个未来。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平发展的任务。摆脱贫困是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合作将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温总理访印对促进两国贸易伙伴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国领导人共同制定了一个目标,将在2010年,使中印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和能源需求大户的中印,对海外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两国还将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甚至走上共同开发海外资源、寻求双赢的合作道路。

  对外大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日本和韩国的感受比较多,对印度的感受就比较少。就你所知,我们身边有哪些事情与印度有关呢?

  薛:我们经常接触到日本料理和韩国泡菜,但印度抛饼也很有名啊。北京目前已有三四家印度餐馆,据说价位还比较高。北大青鸟公司也在与印方合作。有意思的是,在浙江绍兴这样一个小城市里,竟然有四百多印度人在那里工作生活。2001年时,在绍兴的印度公司还只有数家,去年,印度的各种贸易公司已近200家。这是因为绍兴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城,整个轻纺城20%的出口发往印度。这种情况下,浙江绍兴招商局抓住这个机遇,在2003年聘用了一位在绍兴生活了四年的印度人作为招商员,此事一时成为全国的一大新闻。

  对外大传播:印度的文化市场非常活跃,英文出版物总数位于全世界第三位,报刊上万种,其对外宣传的力量要比中国强。他们也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新德里的中国研究所、中国检索期刊等机构对中国的成就和差距的研究比国内的就深入,听说他们每年都派人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而中国到印度考察的人并不多,是这样吗?

  薛:据我所知,印度到中国来考察的人的确不少,但中国到印度去考察的也不少。印度人到中国来考察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和科技。因为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他们主要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我国的情况,有时未免带有偏见。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每年到中国来参加广交会和其他各种商务会议的印度商人也不少。我国去印度参加各种商务会议或考察印度科技和工农业的人也不少。我个人的感觉是,我国的多数人对印度实在缺乏了解,主要是打着考察的旗号去观光猎奇。也有人一看名片就知道,属于皮包公司,问他有多少注册资金,他说有80万人民币,还自以为财大气粗。这显然不是想去做生意,而是看是否有机会在印度捞一把。印度人的英文比我们好,英文报刊多,就给人以对外宣传力度强的感觉。其实那主要是对内的。而我国的英文报刊显然很少,主要是对外的。我国有十几名媒体记者在新德里常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文汇报、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都有,发回来的报道也很多。而印度常驻北京的记者只有1人。在印度看报纸,平时很少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属于半官方机构,其负责人一年有两三次机会到中国来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研究所,以前社科院曾经有一个南亚研究所,后来并入了亚太所,其实中国研究印度问题的人不算少,只是力量比较分散。

  对外大传播:涉外媒体在中印关系的宣传上,应该有哪些作为?研究机构能为对外宣传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薛:我们过去向中国民众介绍印度的情况太少了,民众的口味还停留在猎奇上,媒体应该引导民众从战略的高度,以忧国忧民的心态来看待中印伙伴关系,要把中印关系放到亚洲太平洋的大环境中去考虑,我们的眼睛不要总盯着西方,要唤醒知识界,唤醒国民,要让大家认识到,印度这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就在我们身边。总有一天,印度会震撼世界。(本刊记者/申宏磊翟淑蓉)

  (来源:《对外大传播》)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