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双重标准”葬送核不扩散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1:57 新华网

  新华网联合国5月26日电(国际观察)“双重标准”葬送核不扩散会议

  新华社记者杨志望

  正在这里举行的第七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27日就将落下帷幕。由于美国奉行“双重标准”,反映会议共识的《最后文件》难产。除非出现奇迹,会议无果而终已不
可避免。

  (小标题)马拉松会议难决断

  据悉,负责审议核裁军、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目标落实情况的大会三个主要委员会已于25日晚结束有关《最后文件》草案的讨论,但没有一个委员会就草案达成共识。在此情况下,各委员会实际上已放弃继续讨论《最后文件》草案的努力。本届大会主席、巴西裁军大使杜阿尔特正在与各方协商以何种方式为会议收场。

  本届大会是在国际核裁军和军控进程陷入低潮,世界在防扩散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187个缔约国代表,许多缔约国派出了部长级官员出席大会的一般性辩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是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呼声。按理说,本届大会应该是一次共创盛举的大会,但经过近4周的激烈讨论,会议将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谁应为这样的尴尬局面负责?在一些参加本次大会的非政府组织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了这一问题。美国一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施耐德毫不犹豫地答道:“美国”。她说,美国背弃以前作出的核裁军承诺、在防扩散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并在本次会议上坚持强硬态度,是各委员会磋商破裂的主要原因。许多与会外交官在私下对媒体吹风时也表达了同样看法。

  (小标题)“双重标准”搅局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核武器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在本届大会上,美国的这一做法再次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双重标准”首先体现在对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效力上。在要求无核国家遵守防扩散承诺时,美国将条约当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尚方宝剑”。然而,当广大无核国家要求拥有最大核武库的美国履行条约有关核裁军的规定时,美国却极尽回避之能事,条约的约束力荡然无存,成了一纸空文。

  本届大会开幕后不久,美国就在一些西方盟友的支持下,要求大会重点审议朝鲜与伊朗的核问题,试图将会议变成打压这两个国家的“批斗”大会。但是,当发展中国家及一些西方无核国家要求大会审议有核国家履行其在前两届大会上作出的核裁军承诺的进度时,美国却坚决反对,导致大会议程一度难产。在磋商《最后文件》草案时,美国又竭力反对在草案中提到布什政府公然拒绝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第六届大会通过的要求有核国家进行核裁军的13条具体步骤。

  美国的“双重标准”还体现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方面不断降低自己的核门槛,每年投巨资更新核武库,致使核武器持续发生“纵向扩散”;另一方面,美国却要求缔结条约的无核国家恪守放弃核武的承诺。在本次会议上,美国就极力主张限制敏感核技术的出口,并要求在会议《最后文件》中对伊朗进行点名批评。这一要求遭到了伊朗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抵制。此外,美国还在会上袒护被怀疑秘密发展核武器的以色列,反对在《最后文件》中提出落实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区的具体步骤。

  (小标题)美国成众矢之的

  美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极端实用主义态度在会场内外成为众矢之的。联合国前伊拉克违禁武器首席核查员布利克斯在会议期间对媒体表示,美国自己不把条约的约束力当回事,现在却要求根据条约对别国采取行动,这种做法颇具讽刺意味。

  美国前总统卡特则在大会开幕当天发表的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双重标准”做法是造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效力减弱的“罪魁祸首”。

  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直被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支柱。对于条约对全球安全的贡献,美国代表在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戴着“双重标准”眼镜的美国,只看到了条约在防扩散领域面临的挑战,并试图以自己的意图“加强”这一条约。美国的这种霸道做法,理所当然受到了其他与会国家的抵制,也使得国际社会丧失了一次重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权威性的大好机会。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国继续在核武器问题上坚持“双重标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权威性无疑将受到进一步打击,而这显然会对国际安全带来威胁,其实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