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为新闻界扮演的角色感到自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02:42 东方早报

  “我不会因为他们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员工而偏袒他们。”提及《新闻周刊》现在的“古兰经风波”,《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海恩斯·约翰逊(HaynesJohn-son)对早报记者如是说,“我们有独立的原则,而且向来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公共广播公司主持人海恩斯·约翰逊近日应邀出席复旦大学美
国研究中心2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位叱咤美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曾因不畏艰难的民权调查获得1966年普利策新闻奖,而在他手下共事过的记者,既有因“水门事件”一举成名的鲍勃·伍德沃德,又有如今被白宫斥为引起穆斯林世界风暴的《新闻周刊》记者迈克·伊西科夫。

  《新闻周刊》和约翰逊所属的《华盛顿邮报》是华盛顿邮报公司旗下的姊妹报刊,5月28日上午,约翰逊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古兰经风波”的看法。

  《古兰经》的事情不是捏造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东方早报:您认为《新闻周刊》对美军亵渎《古兰经》的报道是否正确?

  海恩斯·约翰逊:我为新闻界扮演的角色感到特别自豪,他们一直敢于挖掘真相。所有在关塔那摩、阿布格莱布等监狱里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正是由于媒体的曝光才为世人所知。不仅仅是现在,从一年多以前第一桩虐囚事件出现以来,你们或者整个世界所知道的这些虐囚问题,都是新闻记者通过文字报道、真实照片揭露的。早在第一件虐囚事件曝光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对美国政府的名誉是个巨大的耻辱。

  美国士兵都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囚犯。按照军事法规和纪律,他们都应该在入伍之初学习看管或者审讯囚犯的准则。因此从原则上讲,这些事并不能代表美国的军事系统。但虐囚确实可能发生,或许是士兵们出于害怕、仇恨的情绪,或许只是无知。长期以来媒体一直在对种种虐囚事例进行揭露,官方也不断进行调查,召开了无数次听证会。尽管如此,侮辱伊斯兰宗教的丑陋行径依旧存在,或许不是把《古兰经》冲进厕所,但至少有其他类似的行为。昨天我从新闻里听说,五角大楼官员已经证实,美军看守和审讯人员在关塔那摩监狱对待囚犯的《古兰经》时至少存在五次不当行为,只是没有“可靠证据”证实《古兰经》曾被冲入厕所。《古兰经》的事情不是捏造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东方早报:是什么导致《新闻周刊》陷入麻烦?

  海恩斯·约翰逊:《新闻周刊》之所以引起美国政府盛怒,就是因为它在报道中明确指出《古兰经》遭部分美军亵渎的事实。在这里我必须对此事简单说明一下。负责报道此事的是《新闻周刊》最优秀的调查类记者迈克·伊西科夫。他当时了解到,美军正在就关塔那摩虐囚事件展开调查,因此他致电政府内一位对虐囚事件相当知情的可靠人士。而这位高级官员对记者明确表示,他看到过调查报告,其中还有一些亵渎《古兰经》的内容。

  《新闻周刊》立刻意识到,这件事高度敏感,因此为了谨慎行事,伊西科夫不仅试图多方求证,更请同事将这篇报道的草稿传给了五角大楼一位高级官员,要求对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作出评价。这位官员的回复仅仅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文章中另一处提及了某个负责虐囚事件的将军的名字,政府认为调查报告并未涉及该将军,但对其他内容毫无异议。因此《新闻周刊》就把将军的名字去掉了,然后刊发了这篇报道。

  新闻报道见报后,连续11天都没有任何反应,不论是美国政府、民众,还是伊斯兰国家。没想到此后突然爆发了穆斯林反美狂潮,《新闻周刊》陷入指责声中。伊西科夫此时再向原来的消息人士求证,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这时高级官员却推翻了原先的说法,声称自己“不敢肯定这件事发生过”。如果说《新闻周刊》有错,那绝不是因为报道、揭露虐囚丑闻,而是在没有充分考虑、核实的情况下,只依赖一个消息源就进行报道。

  永远不要只靠一个消息源写新闻报道,永远!

  东方早报:以一个资深新闻人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海恩斯·约翰逊:这就是我对媒体的忠告:永远不要只靠一个消息源写新闻,永远!新闻界的金科玉律就是必须至少拥有两个独立的,可以核查的,完全确凿的消息来源,而且在见报前必须进行严格审核。早在1972年发生“水门事件”的时候,我作为《华盛顿邮报》的主编助理,直接参与了策划报道。在当时整个政坛翻天覆地的2年多时间里,我们之所以能够顶着巨大压力没有铸成错误,就是因为始终坚守着这个准则。实际上我们的消息源远远超过两个,而且都得到反复证实。

  我和负责报道“水门事件”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非常熟悉,现在《新闻周刊》的迈克·伊西科夫同样曾经和我共事过。《新闻周刊》是《华盛顿邮报》旗下的杂志,你们可能会因此怀疑我为他们辩护。但相信我,我不会因为他们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员工而偏袒他们,我们有独立的原则,而且向来注重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要知道,过度依赖匿名消息源很危险,这是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一个困扰。很多时候,人们特别是那些政府高级官员,不愿意把一些他们认为非常严重、极端危险的真相告诉你,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失去工作,或者遭致报复。但有些时候新闻人确实会更加注重这样的负面新闻,因为这会引起轰动,给自己带来影响力。这时就必须注意如何才能在重重压力下正确使用消息和资源。我的父亲曾因报道码头上的罪恶势力而获得1949年普利策奖,他曾告诉我说,同意为伸张正义作证的码头工人总会面临生命危险。

  类似的新闻风波以前也发生过很多次,许多新闻界的巨头因此倒下了,他们就是实例和教训。《纽约时报》这个美国传媒界最好的新闻机构两年前因为假新闻接连开除了资深记者、高级编辑和管理人员,这在美国媒体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事。而哥伦比亚电视台(CBS)也出过相同的情况,王牌主播丹·拉瑟甚至因此提前离职。CBS的反应就比较愚蠢,他们报道布什总统服兵役享受特权的新闻明明用了假文件,事后被质疑的时候却拼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

  相比之下,我认为《新闻周刊》做得很好,它立刻在下一期刊登了声明,用巨大篇幅说明此事,表示自己不敢肯定。这种在事后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对此加以充分说明,又花巨大精力去核查的态度很正确。惟一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先前没有把消息源好好核实一下。作为新闻媒体,我们必须以怀疑的眼光看问题,要近乎苛责地看待自己的报道,不能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