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水门事件”重要线人“深喉”现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21:42 华夏时报

  一个困扰美国人30年之久的谜团终于解开,《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31日刊登消息,该报证实,原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就是“水门事件”中的神秘线人“深喉”。31年前,由于他的告密,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

  可靠线人向媒体告密

  1974年,尼克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导致他辞职的直接原因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发生了窃听事件。当时牗6月17日凌晨2点30分牘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在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反对党出据秘密录音记录,证实尼克松曾施加压力掩盖事实。这件事被曝光后,面对重重压力,尼克松被迫辞职。

  70年代担任《华盛顿邮报》高级编辑的本杰明·布拉德利说:“联邦调查局第二把手,这是一个很好的线人。”

  正是在布拉德利的领导下,《华盛顿邮报》首次披露了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情况,其结果直接导致尼克松辞去总统职务。

  布拉德利说,他“知道报纸对事件的报道方向是正确的”,因为他相信“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两名记者捅开惊天内幕

  费尔特的律师康纳日前在《名利场》杂志撰文,70年代初曾任联邦调查局“二把手”的费尔特于2002年亲口告诉他,“我就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的线人———人们常说的‘深喉’”。费尔特说,就是他向《华盛顿邮报》提供消息,证实白宫在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搞窃听:在1972年6月总统大选期间,几个人在水门大厦6层企图安装一些窃听设备,拍摄拷贝一些民主党的重要文件。

  《华盛顿邮报》两名初出茅庐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依据“深喉”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短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

  他们的主要线人是政府工作人员,两名记者一直拒绝透露这位线人的身份,但是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了当时一部知名色情电影《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一些研究者认为,“深喉”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的集合名称。然而两名记者证实,“深喉”确有其人。

  家人认为费尔特是英雄

  此前,费尔特对“深喉”的身份一直是保守秘密,家人也不例外。费尔特认为,公开自己过去的所为有损名誉。有些媒体,如《华盛顿人》,曾刊文称有人怀疑过费尔特就是“深喉”。1999年,费尔特否认自己是“深喉”。

  康纳的文章写道,费尔特有一次曾暗示过他的儿子:“我认为,(作为‘深喉’)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你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

  费尔特今年91岁,目前与孩子们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圣罗莎市。在如何看待“深喉”一事上,家人的立场与他不同,他们认为,费尔特在有生之年应该受到奖励,以表彰他在“水门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

  法新社报道称,费尔特的孙子尼克·琼斯31日代表家人就费尔特“深喉”身份一事发表一份声明:“家人认为我的祖父是一个英雄,我们真诚地希望国家也这样认为。”

  尼克松曾多次怀疑费尔特

  尼克松的晚年密友、美国尼克松中心政治学院院长、政治评论家德米特里·塞姆斯周二透露,尼克松在临终前几年不止一次提到,马克·费尔特很可能就是“水门事件”的线人。

  塞姆斯回忆说,在与尼克松的私人会晤中,他们经常提到导致后者辞职的“水门事件”。尼克松和其他所有美国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绞尽脑汁也无法猜出自己的政府里究竟是谁向媒体走漏了风声。

  塞姆斯说:“在我们的谈话中,费尔特的名字经常被提到,他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线人之一。”

  不过,尼克松从来没有说过,他“知道就是或者百分之百相信”是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走漏了风声。

  据美联社报道,当年因为“水门事件”被判4个月监禁的尼克松前顾问约翰·迪安表示,费尔特站出来承认自己是“深喉”,无疑会引出更多的疑问,比如他是如何获得消息并将其透露给媒体的。

  迪安说,他不明白当年负责联邦调查局军事行动的费尔特是如何抽出时间、深夜在车库里与记者见面并给后者留下绝密消息的。而费尔特本人拒绝透露自己参与“水门事件”的细节。(来源:华夏时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