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深喉”亮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1:06 东方早报

  “我就是那个曾被称为‘深喉’的人。”当费尔特最终坦露了自己的身份时,美国新闻史上的最大谜团也随之解开,而颇为微妙的是,费尔特此时的亮相,在客观上也使得《新闻周刊》肩上的压力少了许多。

  就像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深喉”的看法不同那样,人们对匿名消息也始终有着不同的认识。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有77%的公众“有点”或“非常”关注匿名
消息的可信度,有的人甚至认为有些匿名消息无异于暗箭伤人。但美国新闻史却提醒人们注意,如果不是有匿名消息来源,1970年代初就根本不会挖出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密件”。

  更重要的是,匿名消息也是媒体与政府进行博弈的一种重要砝码。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从华盛顿到克林顿,都能找到一个总统被媒体气得发疯的案例,而美国媒体也十分自得于它们的这种批评家和监察员的角色,在大多数时间里,它们与政府的关系是半信半疑、彼此约束,而这也正是媒体的价值所在和它令权力部门敬畏的地方。

  事实上,像“深喉”一样,美国主流媒体在华盛顿和其他的一些地方,有着不少这样那样的新闻“线人”。这些人不仅掌握着一些媒体所需要的线索,还懂得什么时机发布、怎么发布以及发布的深度。而更为微妙的是,这些新闻“线人”的存在对媒体和政府具有双重意义。

  对媒体来说,匿名消息来源的掌握不仅是与政府博弈的关键,也是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重要砝码。在1980年代,《华盛顿邮报》曾经一度禁止采用匿名消息,但由于《纽约时报》等媒体拒绝跟进,没过多久,《华盛顿邮报》就放弃了这种尝试。同样的,《今日美国》在创刊伊始曾希望成为“所有消息均可确认”的报纸,但它不久就发现,如果不采信匿名消息,就会在新闻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基于这种考虑,主流媒体大都十分重视白宫记者的选派,他们不仅需要具有新闻素养,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交际能力。对那些富有经验的白宫记者来说,关系网的扩展是至关重要的,而那些掌握重要新闻来源的人群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屿,只有身处其中,才能够及时获得最新消息。为此他们必须努力与这些人建立联系,与他们交往并尽量了解他们,同时要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也正是伍德沃德们发誓费尔特在世期间决不将谜底公开的原因之一。

  而对当权者来说,“消息人士”的存在也具有十分微妙的政治含义。有了200多年打交道的经验,美国政府很清楚媒体的能量及适度的“粮食”供给的意义。在大多数时候,政府并不介意有一些专业和业余新闻“线人”的存在,并相信适度的消息外流对安抚媒体和民意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用。不仅如此,有时政府还通过“不自觉”的消息泄漏起到公关效果,而新闻界也不介意在有些时候扮演政府的新闻拉拉队的角色。

  说到底,匿名消息的存在体现了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关系,就像詹姆斯·雷斯顿所说的那样,“聪明的政府官员不能够‘操纵’记者,聪明的记者事实上也不能够真的‘打败’政府。”通过某种程度的信息交换,媒体与政府之间不仅实现了能量转移,而且还在客观上实现了能量汇聚,这种能量的汇聚体现在对外事务中,就是美国在全球的信息控制力的增强带来的国力和影响力增强的效益,体现在内部事务中,就是通过民意渠道的疏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反政府和反社会的能力的积聚。双方各取所需,各显其能。

  但媒体与政府也有冲突的时候,“深喉”所代表的水门事件和《新闻周刊》所粘连的“《古兰经》风波”,就从两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冲突,前者标志着新闻界的光荣,而后者则折射出媒体不小心“走火”后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饶有意味的是,这两件事都与华盛顿邮报公司有关,30年前的那份光荣是《华盛顿邮报》的成名之作,而今日招惹政府的《新闻周刊》则是华盛顿邮报公司旗下的名刊,更有意思的是,“深喉”恰恰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亮嗓”,让人们在沉醉于往昔的光荣之际,也对《新闻周刊》的“疏忽”抱有一颗宽容之心,毕竟,成也匿名消息,败也匿名消息。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