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生活》与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3:31 人民网-江南时报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一个儿童在开始玩积木时和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不熟悉材料做实验所发生的情形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都在创造。作为《生活》课程,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结合,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运用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路,使他们具有创造的倾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培植生活情趣,激发创造欲望

  《生活》课程把儿童的生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来自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儿童对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感知,而产生创造的欲望。而想法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进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顺其童心,投其所好”,从情趣入手,使他们乐学,好学,激发创造欲望,主动探究。

  低年级小朋友的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让他们从电视、录象、电脑中大量的图画、声音等接受感知,再让他们模仿动手创作,这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在组织开展《秋天的乐趣》这一活动时,教者先让学生看录象感受前天的美丽,引导他们回忆收集漂亮树叶的情景,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几幅教师事先创造好的叶贴画。形象的媒体使他们大开眼界,产生许多联想,个个都想动动脑筋创作作品。紧接着启发他们想想这么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叶还可以创作成什么?通过分组讨论,让他们敞开智慧的大门,有的说树叶像一个动物,可以用它来做面具,有的可以用来做书签,做树叶画等等,接着让学生自由创作,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把它们制作成一幅幅漂亮的作品,由于各种树叶的组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画面,形成新的生活情境,因而增强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训练生活技能,拓展创造空间

  掌握技能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是实现再创造的条件。如学习第二册《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时,结合要求开展了与风筝有关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到网上了解风筝的历史,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等等,学生掌握了如何固定支点,扎骨架以及懂得如何把竹篾弯成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简单图形,学生对这样的创作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展开想像,自由创作,把学生的技能重新组合加工,进行新的设想,新的创作,制作了飞机、猫头鹰、蜻蜓等十几种作品。课后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试飞风筝,让他们比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放得远,谁的风筝最漂亮。这样给学生拓展创造思维的空间,发展了创造能力。

  三、启发引导,提升创造能力

  做任何事情,没有兴趣不行,但光有热情也是不够的,生活课何尝不是如此。在学生兴趣很浓的时候,启发引导创造新形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笔者尝试提供材料,教给方法,发展创造力。如组织《和影子一起玩》这一活动时,学生见到能在室外尽情地玩,兴趣很高,可是动手量起影子的长短来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将在不同的时间如何给影子量长度做成了一个课件,直观地通过电脑给小朋友演示,并给他们设计了表格,告诉他们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不都一样,有时和小朋友的个子一样高,有时比小朋友的个子还要矮等等。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有趣的资料,使他们很快找出了其中的规律,还发现了其他特征。实践证明,与媒体结合,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能使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不断提升创造力。

  四、回归生活,开发创造的源头

  在平日的课堂活动中,由于种种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因而限制了他们的视觉范围,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留心自己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并通过观察了解自然中不熟悉的事物,进而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如在学习《环保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带上相机,聪明的学生还请家长扛上录象机把实地场景拍摄下来,带回课堂交流讨论。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发现了自然中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还进一步调查了造成这些污染问题的真正原因,学生的感受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深了,明白了人类和环境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该怎么去拯救被破坏的美好环境呢?于是有的建议身边的人买菜时使用菜篮;有的设计标志进行宣传,有的主动参加植树护树活动……。由此可见,让孩子融入生活,有了不竭的创造源头,他们的创造力定会大大提高。

  五、体验成功,支撑后续创造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该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只要他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会有机会体验成功。对具有独创性质的作品,教师要“小题大做”多加赞扬、鼓励,促进学生找到自己创作的勇气和胆量,从而创造出更出众的作品。

  儿童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从花草树木到鸟兽虫鱼,从日月星辰到风雨雷电,从陆地到海洋,都会给儿童提供丰富而直观的知识源泉。作为教师应恰倒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生活作为创造力发展的课堂,让儿童真正地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