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我是“深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5:0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我是“深喉”(图)
图片说明:水门英雄:伍德沃德(右)和伯恩斯坦

  谁是“深喉”(DeepThroat)?这是美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谜团之一,该词甚至被收录入韦氏大词典。5月31日,美国杂志《名利场》戏剧般地破解了困扰人们30多年的“深喉”之谜:“深喉”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

  《名利场》杂志5月3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上世纪70年代初向《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披露惊人水门内幕的“深喉”,就是当时的FBI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随后,《华盛顿邮报》和费尔特的家人均确认,“深喉”就是费尔特。《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一份声明中称:“马克·费尔特是‘深喉’,他在我们报道水门事件时施予极大的帮助。”

  据悉,《名利场》并没有给费尔特的家人支付金钱。不过,他的家人希望能够赚取为费尔特治病的医药费。现年91岁高龄的费尔特据称曾患中风,身体虚弱,记忆力衰退。

  费尔特的外孙尼克·琼斯代表全家发表声明说:“全家人认为我的外祖父马克·费尔特是一名伟大的美国英雄。”(新华社中国日报)“深喉”说明了什么?

  在几乎每一篇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获悉”这样字眼的后面,实际上就是这位“深喉”先生的绝密信息,包括:前白宫顾问肯定参与了水门计划的策划与实施;水门行动的经费来自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由竞选主管、前司法部长主管;尼克松手下进行的一系列违法的行为;有关人员的组织架构等等。叛徒还是英雄?

  “我认为,做‘深喉’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也许费尔特的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在30多年里,他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甚至对自己的家人都守口如瓶。

  《名利场》记者奥康纳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30多年来,费尔特一直生活在道德与责任、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挣扎之中。对于泄露“水门事件”线索的做法,他始终感到自责,因为毕竟泄密“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马克希望得到公众的尊敬,希望被当作一个好人,但是他疑惑自己以FBI人的身份如此作为究竟正确与否。”而当身份曝光后,尼克松当年的属下对费尔特的谴责似乎也证明了他的担忧并非多余。“如果他掌握了丑行的证据,为了荣誉应该将其提交给陪审团,提起指控,而不是有选择性地泄露给某一媒体。”戈登·利迪说。他曾是当年闯水门大厦行动的幕后策划之一,并为此蹲了4年半监狱。尼克松昔日“捉刀人”布坎南则在接受采访时直呼费尔特为“叛徒”。

  对此,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成员伦兹纳则为费尔特辩解说,如果没有《华盛顿邮报》当年的报道,调查委员会也无从成立,“一切真相将被掩埋”。伦兹纳评价说,费尔特是为了挽救FBI声誉才决定揭发,“他就是传统的FBI人。动机就是要保护FBI。”费尔特的外孙则将外祖父称之为“一名伟大的美国英雄”,他表示“(外祖父)为了把国家从不公正中挽救出来,不惜冒个人风险,其作为远远超过了任务本身的要求。我们真诚地希望,全国都能够从这一角度看待他。”

  真相终于大白,但围绕“深喉”的争论显然并没有结束。究竟该如何评价“深喉”,他是揭露真相的英雄,还是扳倒总统的叛徒?这个问题纠缠的将不仅仅是费尔特个人。(新华社)为何泄密?

  1992年,前《华盛顿邮报》记者詹姆士·曼曾发文猜测说:“深喉可能是马克·费尔特。”曼认为,FBI“出卖”尼克松是一种自保,目的是摆脱白宫的干涉,保持FBI的独立性。

  至于费尔特“出卖”尼克松的个人原因,CNN1日披露,“水门事件”发生时,正值FBI局长胡佛逝世。费尔特本来指望自己接替胡佛成为新的FBI局长。但不料尼克松任命了他的一名亲信、助理司法部长帕特里克·格雷为FBI局长,令费尔特大失所望。另外,费尔特对尼克松政府干涉FBI调查“水门事件”不满,感到使命没有完成。

  总之,费尔特之所以向《华邮》记者披露“水门事件”内幕,动机可能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对政府腐败的不满,同时也有对尼克松本人的愤怒在内。(中国日报)

  马克·费尔特,1913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1942年进入联邦调查局(FBI)。上世纪60年代初期,费尔特前往华盛顿FBI总部任职,深受当时的传奇FBI局长胡佛的器重。至1972年胡佛去世时,他已升任FBI二号人物,但始终未能登上FBI局长的宝座。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